电子报
电子报
《漓院信息》 - 第10期

穿越物质文明的华章———《海上钢琴师》影评


  1900是一个被放在钢琴上的弃婴,他不属于任何人,也没有身份,然而却神赐般拥有着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本是一个无意义的到来,却因那88个冰冷静止的琴键而变得意义深远。于是他的传奇便始于出生的维吉尼亚号海轮;他的生命便属于那片从未离开的大海;他的灵魂便赋予他赖以为生的音乐。
  1900生于世纪之初,拥有一个惊世骇俗的名字,大气,辉煌,却依旧落寞。他又凭着自己的坚持,坚持只弹灵感所至的音乐,坚持与自己的音乐不离不弃,拒绝把音乐刻录成碟,带上陆地。他不懂岸上的世俗,对一切人们为之心醉的神话,比如金钱,比如声望,他都无动于衷。他只懂得在音乐里神游天地,他只懂得把人世的理解与渴望幻化成指尖的旋律。他不需要岸上的灯红酒绿,也不需要陆上人的肯定。与其说他为游客演奏,不如说他在为自己的灵魂独奏。乘客中鲜有能懂他音乐,懂得他内心的人,他们都不过是1900生命中一轮又一轮的过客。
  维吉尼亚号每次开往纽约的航程,总会有一个年轻人,先于众人发现高耸的自由女神像,同时以最大的音量,面朝着女神,背对着众人,高呼出美国的名字,眼神中充满着无以言表的渴望与兴奋。于是此时,所有围绕在1900身旁享受音乐带来的欢愉的人们,都以最快的速度收拾行李,离开那片音乐热土,奔赴更为诱人的名利之旅。就像一出戏,匆忙而悄然的结束,1900颓然而迷茫的眼神,就如那厚重的幕布,合上了一刻钟前的热闹与欢腾。那一刻,他显得那样孤独,船上的乘客那么多,却没有一个人肯为他的音乐驻足。
  天才总是孤独的,无论他出生于哪个时代。因为天才的骨子里藏着的是纯粹和超然的精神追求。1900生于船,长于船,维吉尼亚号就是他的舞台,那架钢琴,足以支撑起他的世界。然而在那个人们热衷于淘金的年代。他的精神世界与众人的现实追求相比,是那样的微不足道。美国,代表了人们所知的繁华及自由的极限,也是众多人向往的顶端。而1900与美国,或者说与所有的物质繁华,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记得1900为追随心仪的女孩而欲下船的片段。那是他人生中最矛盾的时刻,他在去与留间徘徊,留下来,或许是因为不舍;而去陆上,则意味着可得到的更多。然而就在他离陆地还有几步舷梯的距离高之时,他却停住了脚步,带着惯有的迷惘的眼神,这次却多了焦虑,凝视着静止在眼前的这座城市:钢筋水泥的建筑冷峻得不带一丝多余的人情味,几只落魄的飞鸟划过的弧线,永远也穿不透那坚硬的线条。却只能成为这座高不可攀的城市中可笑的点缀。于是那一刻,1900做出了人生中最大的抉择。摘下帽子,远远的抛入海中,帽子几经漂转,又悠悠地漂了回来。1900歪着头,释然一笑,毅然地转身,迈出了回船的步子。
  从此不再离开,纵使岸上有爱情。
  此生不再离开,有音乐,有大海,已足够。
  “阻止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东西。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在影片的最后,这段独白才向观众解释了1900当时的抉择。人们总以为大海是无边无际的,其实不对,陆地才是没有尽头的。因为她承载了太多欲望,太多焦虑。“陆地上的人喜欢追根究底,冬天担心夏天的迟来,夏天忧虑冬天的将至。”我们生活在这个有着无限选择的陆地上,看似波澜不惊,然而内心深处,总有着无垠的欲望和不为人知的脆弱。
  陆地对我们而言有着太多的诱惑,我们也总是乐此不疲的去追逐那永远也无法悉数尽收的物质繁华。很多时候我们缺少信仰只是因为我们可做出的选择太多,多到无法让自己看清最终想要的。而1900的信仰很简单,只是音乐。只要有了音乐,他就有了永生的灵魂!于是我们才得以不无感动地看这位执着的天才,在生命的最后,举起双手,在空气中温柔地挥动指尖,为生命奏上最后的无声的华章。我想,那将是人间最美的音乐。
  “但愿天堂里会有钢琴……”我相信,会有的。(电影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