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 第525期

落实教授治学,以学术建设为中心工作

  成果2006
  累累硕果再写新篇
    项目申报与获批
  张泽副校长在报告中指出,2006年我校科研经费稳步增长,到校经费3.31亿元,比上一年度增长7.9%。项目申报与批准情况亦有可喜成绩,申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47项,获准53项,总额1430万元。其中申报重点项目2项,获批1项。教育部项目中有2项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张院士指出,从国家整体来看人文科研资金少,所以这两项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十分可贵。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去年是项空白,需要加大努力。
  科技部项目,我校成绩斐然,获得“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3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批准的项目8项,参与完成的项目25项。获得批准“973计划”子项目2项。此外,获得批准“863计划”项目8项,子课题3项。北京市项目中教委项目获批54项,其中科技重点4项,科技面上34项,人文重点2项,人文面上14项。张院士指出,人文项目获批很可贵,这反映出工大作为理工院校对国家社会发展人文方面的关注更多了,研究成果不仅对北京市发展重要,对学校、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也很重要。科技奖励2006年度共获得国家奖1项,教育部奖1项。2005年发表的学术论文,SCIE208篇,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52;EI401篇,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33;国内科技论文920篇,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63。张副校长希望能够尽快提升基础研究学术论文的水平,特别是在要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知识产权截至到2006年12月31日,我校申请专利344项(含国外专利1项),比2005年增长50%,其中发明215项,实用新型128项;获得专利授权162项,比2005年增长116%,其中发明55项,实用新型107项。我校在专利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张副校长强调软件著作权对学校可持续发展很重要。我校06年申请软件著作权135项,比2005年增长176%;获权127项,比2005年增长159%。平台建设获得教育部批准“汽车结构部件先进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成立北京市知识产权教育基地和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张副校长对此成绩给与高度赞赏,他指出,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相当大地受制于专利等知识产权,要提高我们的专利意识。资格认证通过国家二级保密资格认证;通过由中国新时代认证中心组织的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的现场认证。
  展望2007
  出成果,出人才
  张副校长把下一步工作重点总结为六个字:“出成果,出人才”!并针对科技工作谈了许多自己独到的见解。联合起来是提升学术水平的秘笈
  2007年,学校要继续扩大科研工作的规模,加强队伍建设、争取更多经费、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应努力争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学校和每一位教授都有继续提升学术水平的责任。一方面,在国内资金、设备、氛围等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采取有效的国际合作方式,尽快提升自己。另一方面,就是要整合力量,联合起来,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究。我们在过去的十年里已经完成了第一次联合,即学院范围内的联合。下一步,将在学院联合的基础上,就共同领域的重点学术问题研究作再次跨学科的整合(不涉及行政等体制结构调整)如纳米技术、现代监控技术等,利用整体的优势,联合起来作大项目。
  资源要共享
  横向项目是先机
  要抓好科研基础平台建设。国家很重视这一点,建设国家科技基础平台可以避免了各自为战、重复建设的现象,实现设备、资源的共享,是对学术发展的重要硬件支撑。要做好重大项目的组织和申报。如能在某领域领衔开展重大项目研究当然很好,如果暂时还不能作带头人,先参与进去也很好,在高水平的研究团队中不断提升自己。此外,要切实加强横向项目研究,为“新北京”建设作贡献。纵向项目经过长时间快速发展,要有更大的发展很难,但横向项目对我校来说应有很大空间,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科技资源,我们一定要真正做好“服务北京”的研究,才能真正起到“立足北京”的作用。
  科学研究要忘名、忘利、忘我
  要优化科技政策,创造良好学术氛围。科技政策包括很多方面。譬如资源的使用和核算。我校资源的使用经过“九五”、“十五”、“211”工程建设,初步的格局已经形成。我校的硬件基础很强,某些实验室不比一流大学逊色。怎么用好这些资源是个有待关注的问题。科技政策也要与时俱进。张副校长不鼓励科技论文的物质奖励政策。这种记工分式的奖励制度弊端很多,属中国首创,但随着条件的改善和事业的发展,弊端逐现。怎样找到一种方法,既能正确评价教师的科技成绩,激励他们的科研热情,又尊重学术的特殊规律和环境,这需要与时俱进地长期探索。学术活动的自身规律要求我们不能太功利。科学研究要忘名、忘利、忘我,不能弄虚作假,我们应以学术追求为目标,保持纯净的学术价值观。
  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激励大家
  评定职称是教师们关心的问题,“不想当教授的博士不是好博士”。现在博士多,教授名额少,如何掌握好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对自身的评价,对团队的评价,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评价的指挥棒做得好就会带领学校不断的发展,激励大家前进。科技工作发展到今天,不再仅仅是个人,更重要的是团队的力量。既然走进大学,就应该有更高的人生价值追求,在和谐氛围中共同发展。和谐校园不应仅是一句政治口号,要体现在教授的各项活动中,体现在科技、教学活动和科技评价中。
  落实教授治学
  学术建设为中心工作
  落实教授治学,学术建设为中心工作。张副校长提出,其实应提倡党领导下的教授治校。大学是学生学本领、长才干的地方,教授是传授本领的人,如何发挥好教授的作用,对学校发展具有根本性影响。今年“两会”,如果把关键词“高校”、“教育”输入电脑,查一查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大会发言,会发现讨论最多的就是,怎么能够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让教授们在学校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改变官本位的治学方式。全世界的大学实际上都是教授们在办,权力在教授群体。所以才有今天的哈佛、牛津、香港科技大学。正如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飞跃一样,教育要以学术建设为中心工作,追求真正的学问,杜绝假大空现象。
  面对国内教育现状,学校应该怎么做?一要胸怀大志,没有志向就迷失了方向,不能随波逐流,否则永远没有太大的发展。二要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改革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怎么让教授发挥作用?并不是让他们仅仅去执行各部门的规划,真正要使学校充满活力,离开教授的积极性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好的环境保障教授的学术权力和在全校重大发展问题上的影响力,而是按照谁的指示去办,是难于出成果的。一定要缔造好的学术氛围,建立好的价值体系,只有这样全校才能为共同的追求团结起来。
  学术的三层意思
  学术的三层意思,第一是科研。科学是产生知识,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地方。科研是学术,教学也是学术,所以学术的第二层意思是教学。学术的第三层意思是管理,管理也是学术,是一门学问。要改变过去简单地靠开会、听报告的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尽快脱离落后的管理方式,不能变成部门主义。全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术,科研、教学、管理都应专业化,没有高低贵贱,这样,学校才能上一个新台阶。
  唤醒崇学术尚创造的激情
  崇学术尚创造,做好学科建设。要崇尚学术,崇尚创造,尊重教授。现在社会上追求金钱、官位,几乎成了两个主价值观,高校不能这样,否则怎么才能谈得上有所创造?要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氛围。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搞好学科建设。搞学科建设是教授来做,不是靠我来组织你来执行。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是搞好学科建设的根本,也是科学发展的基石。这比奖状、证书这些看得见的东西更难获得。它是看不见的东西,但你每天却在感受着它,有些人为此激动,有些人为此压抑,怎么能把受压抑的人解放出来,真正唤醒他们的创造激情,这是个任重道远的过程。现在社会中很多人缺乏激情,缺乏创造的激情、追求的激情、尊崇学术的激情,只有这些被调动起来,社会才有希望,学校才有希望。(张彩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