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西安建大报》 - 第775~776期

回首来时路

  徐雷,陕西乾县人,生于1970年9月。1985年~1988年在陕西乾县一中读高中。1988年~1992年在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工系读本科,先后任建工8802班班长,建工系学生会主席。
  1992年~2003年先后任建工系(土木工程学院)90级、92级、98级、99级政治辅导员,院团委副书记、书记。其间,先后完成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研究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研究生学习,现就读本校结构工程博士研究生。2005年至今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纪委书记、工会主席。
  我的高中三年是在陕西乾县一中度过的。
  一中的校风很严谨,学风很浓厚。不论寒暑,不分昼夜,学校都要求学生早上六点半到校按班整队,跑步做操。七点整开始早读,这个时候,整个学校成了各式声音的海洋。我当时总在学校操场南边的一排围墙下读书,墙上用白灰刷着“学习女排精神,为国争光”的标语。印象最深的是冬天的晨读,随着光线越来越亮,我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寒意渐渐被驱散了,身心感到十分舒畅。在日复一日的苦读中,锻炼了我的口才和记忆力,使我受益良多。读罢书,大家取了碗筷到学校北边的食堂吃饭。饭菜的品种很少变化,总是豆腐脑、蒸馍、咸菜和菜糊涂(一种把面粉、菜叶拌在开水中搅散而成的汤食),可是我们总是吃不厌。一中的老师都很严谨,也很爱学生。我印象最深的是语文和物理老师。我的语文老师姓王,面容坚毅,步态庄严,一年四季戴个帽子,穿着灰蓝色的中山装,他上课朗读文章时,抑扬顿挫,情感深沉。在他的引导下,作者笔下歌颂的真、善、美,鞭鞑的假、恶、丑在我心中激起了强烈共鸣,明我是非,启我智慧。我的物理老师也姓王,20来岁的青年,架着一副眼镜,刚从咸阳师专毕业。他给我们讲了许多大科学家的故事,引人入胜,催人奋进。因为我的物理学得好,他很喜欢我。有一次,他给我们布置了一篇关于功的论文,我因怕写不好,迟迟未完成作业。他知道后,一方面肯定了我认真的态度,但也启发我要敢想、敢写,不要怕失败,要敢于尝试。这一番话今日想来,仍觉意味深长。
  1988年7月,我迎来了期盼已久的高考,十年寒窗的理想全凭此时一搏,心情之激动难以言表。考完后,我们十几个好朋友骑着自行车来到郊外,在旷野中呐喊、奔跑,好象要把心里所有的压力释放出去,又好象在为美好的明天而大声祈祷。大家情绪激动地谈论着报考哪所大学,哪个专业,彼此祝愿都能金榜提名。8月的一天,我终于接到了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我的好梦成真,我感到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幸福和快乐。
  1988年9月我来到西安冶金建筑学院,进入了建工系工民建专业学习,来自天南地北的同学和大学浓郁的文化让我视野顿觉开阔。因为专业办学实力强,社会又很需要,大家的学习兴趣很浓。当时我们班在教学主楼有一间自习室,每天晚上同学们都学得很晚。教高数的戴老师经常来,他为每一位有问题的同学认真答疑,边抽着烟边给我们娓娓讲述他年轻时的坎坷,激励我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戴老师后来调回上海老家的一个中学工作,临别时班上同学帮他搬家,依依不舍。1989年春夏之交的那一场政治风波之后,同学们好像一夜之间长大不少,大家在思考和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通过这一经历,我觉得大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增强了许多。这之后,在同学中间研读哲学、历史的人愈来愈多,我当时看了不少这方面的书籍,也结交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记得我们当时在东阶经常谈论的很晚,马列哲学、尼采的自我、黑格尔的辩证法,还有诸子百家是涉及最多的话题。大家争来争去,莫衷一是,但是却都互有启发,有所增进。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的年轻气盛、探索真知似在昨日,真切难忘。1990年下半年我被选拔为建工系学生会主席,当时的系领导很重视学生会的建设,勉励我们多为同学们服务。1991年3月,我们投入到校田径运动会紧张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学生会干部们帮运动员按摩、买药,谁生病了就去宿舍看望,关心无微不至。运动员们下了课就来训练,不计苦累风雨无阻。为了建工系的荣誉,大家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最终建工系以男子、女子、团体三个第一的成绩力拔头筹。当学生会组织学生进场参加闭幕式时,四个年级的同学自觉列队,队排得很长。有的同学拿来宿舍的脸盆拼命的敲击,有的同学高举着建工系的旗帜在操场上跑了一圈又一圈。胜利激荡着人心,人心凝聚着自豪。那一刻,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升腾在每一位建工系学子的心中。1991年暑假,我参加了校团委组织的赴延安社会实践活动。那一年到延安去的高校有二十几所,整个延安大学到处是各地大学生的身影。大家在延大礼堂席地而坐,全神贯注地听老革命家讲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晚上在窑洞前,大家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信仰与理想、责任与追求。延河水畔、宝塔山下,留下我们永远美好的青春记忆。1992年毕业那年,我留校任政治辅导员,工作不长时间后的一天,系领导给了我一份1992年陕西省优秀毕业生的表彰文件,上面有我的名字。我在文件的边页处写下“而今迈步从头越”七个大字,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涌上心头。我知道,大学生活伴随着我最美好的一段青春岁月已经成为昨天,新的征程已展现在我的脚下,等待着我一步一步扎实地走下去。
  留校工作至今,已经过了15年。15年中,学校已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实施了具有开创性的跨世纪工程,学校规模、实力及社会影响已非15年前可比。是国家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时代洪流和建大自强不息的师生员工把我们共同的家园建设得如此令人神往。我身处于这方乐土,无限美好的风光令我陶醉,无数奋斗的故事教我做人。在我眼里,建大是那么厚重,却又是那么年轻。作为建大培养的一名学子,在心灵的最深处,我默默地感谢建大、祝福建大,一如我的母亲,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