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0期
育人为本 厚德载医 培养德术双馨的优秀人才
(上接第二版)用于新校区的德育设施和大学生活动场所的建设。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校史展览馆、学生工作网站、广播站、大学生体育活动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社团管理指导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服务中心,为学生开展文体活动提供了设施先进、条件优越的场所,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我院具有重视德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奠定了比较好的德育工作基础,取得了显著成效,德育工作多次得到上级的表彰和肯定。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牢牢把握育人之魂。
我院始终重视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党课、团课、报告会、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努力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我们坚持做好对大学生进行十六大精神,十七大精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适时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同时,利用七一、十一、五四等重大节日,组织开展纪念活动;在诸城王尽美烈士纪念馆、潍县集中营、青州博物馆、寿光三元朱村、潍坊烈士陵园等建立德育基地,定期组织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调查发现:当前,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奋发成才成为我院大学生的主流,广大学生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制度高度认同。
(二)加强“三进”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文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和经费投入,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的“三进”工作不断加强。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注重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不断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一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组织政治学习和参加培训,使教师们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及时地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贯彻到教学中,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我们在寿光市三元朱村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聘请全国劳动模范、冬暖式蔬菜大棚之父、十七大代表王乐义同志为兼职教授,并组织学生前往参观考察,把课堂延伸到了田间大棚,增强了学习的实效性。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近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师生集体备课、组织专题课堂讨论、演讲比赛、写作小论文、举办学习成果汇报会和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等教学形式,提高了教学效果。我们先后多次举办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果汇报会,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效果明显。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我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已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2006年《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一是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已连续举办22届文化艺术节,10届科技文化月以及宿舍文化节、美食文化节、迎新文艺晚会等文化活动,还经常组织开展博士讲坛、教授讲坛、学术报告会、知识竞赛、科普展览、设计制作比赛等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营造了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是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在认真总结学校办学历史和办学传统,广泛征求师生及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提炼了“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潍医精神,确立了承续学校历史传统和具有时代特色的的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进一步丰富了大学文化的内涵。并在师生中广泛宣传,使潍医精神和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深入人心,起到了重要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三是建设了优雅美观的校园环境。按照高标准、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要求和生态化、园林化、景观化的要求,打造绿色、和谐、文明校园,以格调高雅的校园环境熏陶人、影响人、教育人。
近年来,学校在全国和省、市校园科技文化竞赛、展演中获奖42项共434人次。获奖层次和数量在省属高校名列前茅。先后荣获山东省第九、十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全省首届艺术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在2004年5月省委高校工委主办的全省大学生“立志、成才、报国”演讲比赛中,我校卫生管理学院2000级学生李艳丽在全省64所高校的117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省委副书记王修智亲自给她颁奖,山东电视台还对李艳丽同学进行了专访,充分展示了我校素质教育的成果和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四)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建立和完善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活动机制,使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学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每年都组织万余人次、几十支重点服务团队,开展以医疗卫生服务、法律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服务、科普宣传、社会调查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先后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68个。“医疗卫生服务团”、“法律咨询服务团”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亮点。学校在潍坊市福利院、奎文区苇湾社区、潍坊市聋哑学校等118个单位建立了志愿者服务基地,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活动。目前,我校共有116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每年服务达到了数万人次,受到社会各界好评。每年组织派遣优秀毕业生参与到祖国的西部建设中,03年以来,共有9名同学到青海、新疆志愿服务;2007年7月,我校临床医学系有四名同学在众多竞选者中脱颖而出,被选拔为青岛国际帆船赛志愿者;2002年7月30日,时任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的孙金龙同志专程来到我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现场,看望了正在进行志愿服务的老师和同学们,并对我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2007年10月26日,国家卫生部长陈竺来我市视察期间,专程到风筝广场看望了正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我校青年志愿者们,并与大家亲切交谈、合影留念,对我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
2004年以来,学校共评出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225份、社会实践先进个人777人次。在山东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先后有20支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服务队,有70人次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学校连续17次被评为山东省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先后5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
(五)加强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坚持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完善激励措施、培养创新意识、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2007年,有36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课题获得学校立项。学生在《中国卫生事业管理》、《医药月刊》、《护理研究》等公开刊物发表论文17篇。我们编辑出版了7期《潍坊医学院大学生学报》,刊登学生科研论文366篇。近年来,学生有数十项科技成果问世,其中14项已获国家专利。我校先后6次代表山东高等医学院校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取得优异成绩。有24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获得全国三等奖1项,全省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3项。
(六)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的骨干核心作用学校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的要求,把优秀青年学生源源不断地吸收到党组织中来;目前,在校生中,有学生党员935人,占学生总数的7.2℅。做到了“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支部”,各级党组织健全。注重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培养对象和党员的日常教育和管理。近三年,我院有80℅的同学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的班达到百分之百,有5300名学生接受了党校培训。各级党组织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通过理论学习、英模报告、新党员宣誓等活动,提高了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加强了党性修养。近三年,共有20名学生党员被评为院级优秀党员。
学校加强学生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带头作用,依托学生党员、班干部、社团组织,做好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学生会、研究生会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和团组织的指导帮助下,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学生成才,积极开展活动,成为联系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作用。
学校注重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与管理,以社团建设和活动为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现有学术科技、理论学习、文学艺术、公益服务、体育健身等各级各类学生社团161个,注册成员10000多人次。学生社团每年组织开展活动200余项,参加学生数万人次。如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主要成员的红十字协会,经常到敬老院、干休所和社区为老人和市民提供健康医疗服务;以法学专业学生为主要成员的法律协会,经常走进社区开展法律咨询服务活动;以护理学专业学生为主要成员的手语协会,定期到潍坊市聋哑学校、辅读学校和福利院开展爱心帮扶活动;以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为主要成员的心理协会,经常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和咨询服务活动;英语爱好者协会定期举办“英语角”、组织义务支教,锻炼了同学们的英语口语能力。这些社团活动的开展,注重了专业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我们还通过开展社团工作考核评比活动,使大学生艺术团、红十字协会、书法美术协会等一批优秀社团脱颖而出,闻名校内外。大学生爱心社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大学生艺术团被评为潍坊市“十佳学生社团”。我校社团联合会主席刘娜同学被省委高校工委、团省委、省教育厅、省学联表彰为山东省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干部”。
(七)加强人文关怀,努力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学生心理档案1万余份,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到及时关注并进行约谈,每年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做个别辅导300余人次。针对比较突出的共性问题,利用讲座形式进行集中辅导。2004年,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选拔培训了部分学生骨干,形成了校、系、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每年5月、10月,集中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通过院报、宣传栏、广播、网络等途径宣传心理保健知识。通过工作的开展,广大学生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身心素质不断提高。2005年学校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优秀组织单位。
加强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学校高度关注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成立了资助工作领导小组,通过采取设立奖学金、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和发放国家贷款等多种形式,解决贫困生的实际困难,帮助学生完成学业。每年春节,我们都召开贫困生座谈会、发放慰问金、领导与同学一起吃年夜饭。三年来,发放困难补助240万元,助学金919万元,每年提供勤工助学岗位1000余个,帮助学生贷款2173万元;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学校将就业指导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系统传授就业知识;通过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就业咨询服务、开通就业信息网站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政策指导、思想指导、技术指导,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积极、乐观、理智的心态面对择业竞争;近三年毕业生年底就业率均保持在93%以上。近几年,我院有368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毕业生”; 3人荣获“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先进个人”,1人荣获“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先进个人”。
(八)加强德育研究,充分发挥科研在德育工作中的创新引导作用学校重视德育科研工作,把德育研究项目列入学校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组织广大德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机制,研究高校德育内容、过程、方式、手段等方面的改进与创新,形成了浓厚的德育研究氛围。近年来,我院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9项,校级课题6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全省高校领导干部理论学习优秀论文一等奖2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5篇;获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研究成果奖20余项;获全省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优秀研究成果30余项。丰硕的德育科研成果,在德育工作中起到了创新引领作用,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水平。
四、坚持开拓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特色鲜明在57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服从大局,服务地方,知难而进,奋发创业,形成了“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潍医精神,构建了“厚德载医,塑心树人”的育人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德育工作特色。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遵循厚德载医、塑心树人的育人理念,坚持以培养德术双馨的医疗卫生人才为目标,以医文结合为基础,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医德素质为重点,通过教师引领、课堂教学、实践锻炼、氛围陶冶、继续教育等环节,构建了“全方位、多渠道、分阶段、立体化”的学生医德素质培育体系,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医德素质,创建了鲜明的德育工作特色。
建校伊始,学校就确立了“政治坚定,技术优良,身体健康”的培养目标。1982年在全国医学院校率先制订了《实习医师医德规范》,提出了第一个医学院校毕业生誓词。筹备成立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教学研究会。编写的《新编医学伦理学》教材,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2000年医学伦理学被批准为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课程,2005年被批准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研究》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厚德载医,塑心树人,把人文素质培养与科学素质培养、医德教育与医术教育、教学生做人与教学生做事有机统一起来,把对学生医德素质培养,融入学校办学理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学生医德素质培育体系的建立,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潍坊医学院的学生充满爱心、富有责任感,1997年10月至2006年3月仅学生用奖学金捐助他人就达30136.7元。2004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全校学生 共 计 6998人 次 义 务 献 血2099400ml。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灾区人民的安危牵动着全院师生的心,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捐款60多万元,附属医院医护人员先后分两批奔赴灾区支援四川人民的抗震救灾。潍坊医学院的毕业生作风朴实、功底深厚、工作勤奋、医德高尚,在近三年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中,毕业生医德素质评价优良率达98%。涌现出了高绍作、张希增、秦泗河、于金明等一大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优秀卫生人才。广大潍医学子的良好形象,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
回顾57年的办学历史,学校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最根本的就是有一种“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作支撑。这就是时刻牢记国家需要为第一需要,坚定不移地服从区域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坚持不懈地服务地方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着力培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种精神在学校创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升华,在师生员工实际行动中充分体现,成为潍医人的理想信念和执著追求,对学校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人才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我院名誉院长、首席专家、原眼科教研室主任、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所长谢立信教授在学校工作25年,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刻苦钻研业务,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目前国内眼科学界唯一、山东省医学领域第一个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和弘扬了潍医精神。“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潍医精神是潍坊医学院发展史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院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弘扬潍医精神,使潍医精神成为学校的办学灵魂和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成为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根脉。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精神代代相传,我们学校事业才得以不断持续健康发展,也只有不断传承和弘扬潍医精神,我们的发展才会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
总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院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涌现出了李艳艳、袁航、李艳丽、刘传芬等一大批优秀大学生,其中1名学生被评为全国三好学生,1个班集体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1名学生被评为山东省十大优秀学生,1人荣获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1名优秀青年荣获潍坊市十大杰出青年,有60人被评为省优秀学生,29人被评为省优秀学生干部。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省高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文明校园、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省学生军训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在看到我们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德育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还存在一些与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不够协调一致的地方;与上级要求和一些兄弟院校相比,也还有一些差距。我们要以这次德育评估为契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牢固树立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化德育首位的意识,全面落实德育工作各项任务和要求,努力开创我院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