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佳文汇集

写稿一法:少叙述,多表述

感兴趣,课后询问不少。其实,“少用叙述,多用表述”是不少记者的写作经验。既然大家有兴趣,今天我们再聊聊这事儿。一、叙述、表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叙述、表述是两种表达方式,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叙述、表述都一个“述”字,即把一件事情说给别人听。“述”有述说、讲述、陈述之意。这是两者之间有联系的一面。另一面则是区别,两者之间都有哪些区别呢?...

老记说事 2024-03-21

改标题,从这3个小切口入手

《略施小“技”,把标题变得有意思!》一文(见2023年10月13日《老记说事》公号)刊出后,引起不少人热议,有的询问还有哪些“小技”?改题时如何下手?看来大家对这个话题有兴趣,今天我们再进行一番交流。一、3个小切口,入手容易效果好。改标题有各种各样的技巧,这些技巧看似好像是加几个字、或减几个字,其实大有学问。改标题有个从哪儿下手的问题...

老记说事 2024-03-21

你在文章中设问句了吗?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文章如果写得沉闷,呆板,即使观点再好,也会与读者失之交臂。为何?因为人们不愿意看那些“让人昏昏欲睡的文章”。如何使文章有点波澜、有点起伏呢?在文中设问句,是其中一个有力的手法。下面我们就此进行一番剖析。一、不要小瞧了问句的作用。文章“让人昏昏欲睡”,原因之一是通篇没有一个问句。别小瞧了这个问句,一个问句,能引起人的...

老记说事 2024-03-21

河北通报央视记者采访受阻引争议!官方通报何以服众?

一方面,如今超10亿人的网民规模构成了众声喧哗的舆论场,在多元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群体极化的“围观聚光灯效应”影响下,客观上决定了任何一份官方通报,都难以满足所有人的期待。另一方面,突发舆情事件作为一种社会反映和情绪表达的使然,通常情况下,其形成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逻辑和价值诉求。可以说,官方通报的关键要义在于最大程度地澄清事实真相,价值旨...

这家市场化财经媒体为啥能得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报道一等奖?

第3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名单中,题为《婴儿之殇与“雅培母乳强化剂”召回疑云》的作品脱颖而出,获得了舆论监督报道类一等奖。作品由《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写,稿件围绕在10多个城市出现的雅培母乳强化剂的质量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婴儿意外去世事件展开调查。调查采访专业客观,新闻写作严谨扎实,很好地呈现了监督报道在选题上如何敏锐洞察,在采访上如何抽...

记者越来越懒,标题越来越烂?警惕粗制滥造侵蚀主流新闻!

稿子写得粗制滥造,复制粘贴成常态?这些亟须注意的“隐形”问题,该如何解决?正观新闻副总编辑王长善梳理了新闻报道中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呼吁重视新闻的“高质量发展”。一同事发来截图:导语咋能这样写呢?密密麻麻,生硬难懂,读不下去,“据介绍”这样的词都出现在导语里了。我特意看了看,这是一条跟大家生活密切相关的局委线口新闻,导语长达200多字,...

主流媒体如何“抢抓”热点?

在新闻实践中,一些主流媒体创新表达,通过“蹭热点”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但也有些新闻不合时宜地“乱蹭”导致适得其反。面对热点,主流媒体要解决好“为何蹭”“蹭什么”“怎么蹭”的问题,不仅要回应群众关切,还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切实提高“蹭热点”的传播效果,为媒体赢得受众的青睐。“蹭热点”的内容应当满足“两个度”那么,“蹭热...

抓住切入口,小题材实现亿级传播

河源日报进而以“河源堇菜”这个切入口,深化主题持续推送反映河源生态美、展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内容,实现了以小切口折射生态文明大主题的传播效果。1锤炼发现力:让本土优势成为传播优势地方媒体对本地信息的采集、播发有一定的地缘优势,但因媒体平台地域性、影响力等原因,未必能形成传播优势。要让本土优势成为传播优势,必须有较强的发现力,包括判断、...

逆周期调节下的经济报道舆论引导有效性重塑

主流媒体从未像现在这样,在舆论引导、预期引领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一个极端的例子是,2023年四季度,由于股市低迷,市场信心受挫,多家财经媒体遭遇直播危机:无论谈论什么,只要直播一开,评论区便涌现“关闭股市”的留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两个舆论场”明显割裂,传统的“传—受—信”链条断裂,“议题设置—观点输出—预期引领”难以形成闭环。何以至...

中国记者 2024-03-13

外国记者,瞧你们在中国两会的表现

据两会新闻中心消息截至3月5日已有3000多名中外记者报名采访全国两会其中境内记者2000多名港澳台记者和外国记者1000多名中外记者报名数量较近几年有明显增长今天我们把镜头对准两会报道现场的外国记者他们有的全中文提问其表达之流畅惊呆了很多小伙伴

中国记协 2024-03-13

原来,新华社这样报道两会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深度解析政策方针、精心采写现场观察、追寻探索全媒创新。今年两会,新华社多篇报道让人印象深刻。有哪些精品栏目?有哪些好作品?上会记者都在忙啥?中国记协微信编辑部独家报道为你揭秘。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派出500多人的报道团队,设立前后方两个报道中心,24小时不间断以中英法西俄阿葡等15种语言面向全球播发新闻产品...

中国记协 2024-03-13

记者们发来这些故事,只能在深夜

每当会期,天气好的时候,总有人在此小坐片刻,把一年来行业的新动向、履职的新作为,娓娓讲述。这里,是两会期间新华社设立的视频访谈间。方寸之间,浓缩了代表委员们履职的心得,也见证了国家大政方针化作一项项具体的惠民措施落地生效。疫情后,我每年在这里拍摄两会专访节目《姝莛@两会》。在我心中,这里是一个能触摸时代精神、折射时代光照的地方。202...

中国记协 2024-03-13

他们,凭啥一口气能采到十几位大使?

“起底工作室”是中国日报颇具特色的短视频和纪录片项目组,深耕国际传播领域。今年两会,不到20分钟,“起底工作室”成员孟哲、徐潘依如一口气采访了十几位外国驻华大使,制作的系列短视频全网传播量超5000万……怎么做到的?有哪些技巧和经验?又有什么故事?孟哲给中国记协微信《我在现场》栏目发来投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在现场|他们,凭啥一口气...

中国记协 2024-03-13

今天,看人民日报!

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两会报道引人注目。人民日报是怎样报道两会的?有哪些重点栏目?有什么特点亮点?中国记协微信编辑部独家报道为你揭秘。2024年全国两会报道期间,人民日报社从各部门各单位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两会编辑组、两会采访组等24个工作组,大家各司其责、担当作为、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形成了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强大合力,打造了一...

中国记协 2024-03-13

“花式”解读政府工作报告,这家党媒亮出了哪些“新招式”?

每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解读都是主流媒体百花齐放、各显身手的“炫技场”,如何在这场“同题大考”中精准发力、创新突围?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的江西日报社大江网,突破地域思维、创新融媒表达,精心策划,运用3D微视频、AI、创意海报、H5、长图等全媒体形式,全方位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创新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凡重大,必创新”是大江网在重大主题宣传...

中国报业 2024-03-13

节令|古代文人的“树缘”

“瘠地力耕禾倍入,荒山手植树皆嘉。”春暖花开时节,正是植树的好时机。古代文人不但身体力行植树,美化生活,还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绿化诗篇,号召后世垦荒植树,改善生态。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一生无媚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使他名垂青史。他辞官后在隐居之地遍栽柳树,并特意在大门前栽了五棵鹅黄柳,因此获得了“五柳先生”的雅号。“平畴交远风,良苗...

一个字引发的写作讨论|用词精妙的秘诀

我的写作课开有社群。课后,学员们就在里面分享作品和创作心得。最近,小伙伴“春生”的一篇随笔引发大家的围观,起因是一处用字。“春生”在《我在每一天里独独地行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混混里面也分好赖,好一点的把着校花,在深夜小巷临别之时,忽然间转回身来,低头,托住女生秀美的脸庞,试探,舒缓至热烈,会轻柔安抚,“不要害怕,没有关系,恋爱就是这...

写虚构故事还采访,有必要吗?|症在写作

叶老师你好,我现在一边写作一边备战考研。我写的是虚构故事,我一般会认为非虚构才要采访,因为非虚构更注重真实。而虚构只需要虚构一个故事,让故事真实就好。于是我写虚构题材的时候都没有进行采访和调查,都是凭自己的记忆进行写作,以至于细节有时候会特别少,因为有些动作和环境是不清楚的。编辑老师看了我的初稿,也会告诉我细节写得不到位,例如人物的表...

担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月,云浮市获得了“202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美丽宜业之城”单项奖。云浮市民通过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文明实践成果,深刻感悟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更加坚定做到“两个维护”。思想传播,有磁场更有磁力。实施宣传报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头版头条”“首屏首页”工程,云浮日报、云浮新闻联播频道、云浮通...

新闻战线 2024-03-04

“冷”赛事如何实现“热”传播——新华社江原道冬青奥会报道的创新探索

1月19日至2月1日,第四届冬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韩国江原道举行。在这一属于青年人的奥林匹克赛场上,由18人组成的以年轻记者为主体的新华社前方报道团,深入现场捕捉精彩故事,在创意构思、创新表达、创造话题等多方面尽显青春活力,彰显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国际通讯社的实力和水准,为大型体育赛事报道提供参考和借鉴。报道量足面广质优,充分履行奥林匹...

新闻战线 202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