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佳文汇集

为什么不能写“十·一快乐”,那能说“庆国庆”吗?

国庆将近,观察以往的报道发现,不少都使用了“庆10·1”“庆祝‘十·一’国庆节”“庆‘十.一’”“十·一快乐”等表述。这些表述规范吗?能不能写“十·一快乐”?“庆国庆”能不能使用?为什么不能写“十·一快乐”?经搜索发现,在历年国庆节相关的新闻报道中,有大量报道有“10·1”“十·一”字样的

为什么不能说“庆祝建国75周年”?还有哪些词不能乱用?

庆节临近,昨天(9月19日),传媒茶话会发文《国庆宣传报道注意事项来了!》,对国庆和国庆黄金周的不规范表述加以提醒。有粉丝留言:“为什么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相关表述中,出现‘建国、祖国、纪念’就是不规范表述?”其实,不仅网友心存疑惑,一些新闻报道中也出现了“庆祝建国七十五周年”“庆祝中国成立75周年”等错误表述:为什么“建国”“...

国庆宣传报道注意事项来了!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随着国庆节的临近,媒体在报道国庆和国庆黄金周时,有哪些常见的不规范表述要注意?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相关表述注意不规范表述:上述都是不规范表述。当相关表述中出现“建国”“祖国”“纪念”等其中一个词语时,可断定为不规范表述。★可表述为:不要把75周年写成75年。当然,在“新中国成立75年来...

介词“作为”的错误用法例析

看似是一个寻常的词语,其实用错的大有人在,例子比比皆是。第一种是和代词组合,所指不明,似是而非。在体育节目的采访中,我们常常听到某些运动员或教练说这么一句话,“作为我(们)来说”如何如何。“我”或者“我们”,到底是什么身份?说了跟没说一样。其实,他们想表达的是,“对我(们)来说”,用错了介词。类似的还有“作为他(们)来说”“作为你(们...

木铎书声 2024-09-10

是“冯延己”还是“冯延巳”?浅谈校对

在这两个月的时间,我仅整理了龙榆生先生十几篇著作,顺便对《龙榆生全集》对应文章作了些校对,对“校对之难”就深有体会。在龙先生所处的年代,没有互联网和电子信息处理手段,开展校对工作就倍加困难了。《校对之难》提到的“校对”实有两种工作:一是古籍校勘,二是出版物校对。两者亦有差异。古籍校勘,因作者或编者早已作古,校对者只能在各种古本之间对勘...

出版物质检常见标点差错例举

标点符号包括标号和点号。标号用来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点号用来表示语句的停顿和语气。尽管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2011)已发布十余年,但笔者在质检工作中还是经常见到错用标点的情况。要真正掌握正确的标点使用规范,有时候看错例比读规范文件更加管用,通过错例分析举一反三,能够起到快速掌握和灵活运用的效果。下面笔者分门...

木铎书声 2024-09-10

编校工作须谨防“括注”陷阱

括注是书刊等出版物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注释方式,常被用来解释、说明或提供额外的信息,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或文本的具体内容。尽管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2011)及行业标准《学术出版规范注释》(CY/T121—2015)等已发布多年,但笔者在质检工作中还是经常见到括注错误的情况,可能是编校人员粗心大意所致,...

木铎书声 2024-09-10

说说编辑心理

答:你想知道编辑的心理这很好,人常说:做生意的要了解市情,写报道的要掌握版情。版情是什么?我的理解是编辑的意图。编辑的心理我没研究过,也没发言权。但从我多年当记者与编辑打交道,感到编辑是非常喜欢好稿子,看到新鲜的货(稿)是舍得给好版面。编辑会识货(稿),你写了好稿一般是埋没不了的。但有时候也有看不准的,那只是个别情况。不能因为一篇应该...

老记说事 2024-09-10

周日副刊||王传钧:江山也要文人捧,企业更需贵人宣

,淡妆西子比西湖。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因此,“江山也要文人捧”这句俗语最早出自郁达夫的诗作《咏史三首》。郁达夫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文学笔触,生动地表达了文人对于江山美景、历史文化的传颂和弘扬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人,以他们的才情和智慧,通过诗词歌赋、文章著述,为中国的大好河山赋予了无尽的魅力。他们用精妙的文字...

老记说事 2024-09-10

名家大讲堂||段存章:抓“白菜心”新闻

你讲课提倡多写“白菜心”新闻,请说说什么叫“白菜心”新闻?答:这是个比喻,我们不是爱吃白菜心吗?因为它新鲜。冬储的大白菜,吃时把干菜叶剥掉,把烂叶剥掉,剩下脆灵灵的白菜心,好吃。换个比喻,多写“赤脚”新闻,就是穿鞋戴帽一概不要,甚至袜子也不穿。还可以说,多写“饺子馅”新闻,就是吃饺子先往馅多的地方下口,那里最香。顾客进饭馆点菜爱挑鲜的...

老记说事 2024-09-10

名家大讲堂||段存章:问的艺术

访怎样问出细节,有何技巧,特别是采访人物应用什么方法问效果好?答:我主张多访多问,问是采访中的一门艺术。你先看那个“问”字,进门先张口,张口才能入门。学问,学问,你要想学,就得不耻下问。向领导问,也向群众问;向名人权威问,也向无名小卒问;向比你水平高的人问,也向比你水平低的人问;向长者问,也向年少者问。问就是向一切人拜师,古人说“三人...

老记说事 2024-09-10

善于打开“话匣子”

们在采访中碰到各种性格、脾气、风度的人。有的谈笑风生,有的寡言少语;有的热情洋溢,有的不冷不热;有的问一句答几句,有的问几句答不了一句;有的谈自己先进事迹口如流水,说别人的则粗粗几句;有的只谈别人的好处长处,不谈自己的先进事迹。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要用不同的方法,这里是有技巧的。一般说,开始谈话的时候,不要急于打开笔记本,或马上打开录音...

老记说事 2024-09-10

“踩”出来的好稿

答:我认为,好稿不是靠“抄”出来的,而是靠脚板“踩”出来的。比如,1989年我采写的特写:夜访北农大十二月十七日,星期天,晚七时。记者来到燕山脚下的北京农业大学。这里的学生会正举办“爱我中华,振奋民族精神”演讲比赛会。教学楼灯光明亮。一间有二百多个座位的大教室里坐满了同学。后赶来的,挤站在走道上和门口。“第一位演讲的是生物学院周华伟同...

老记说事 2024-09-10

帮你长上“新闻鼻”

:什么叫新闻敏感,这是常说而又几句话说不清、做起来又不那么容易的事。吉林省白城日报原总编辑李长仁著《通讯员写稿入门》一书中讲到通讯员怎样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他说:“发现新闻是采访的第一个步骤,也是通讯员的一门必修课。能不能发现新闻,取决于通讯员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就是指通讯员发现和鉴别有价值的新闻事件与人物的能力。这种能力,国外新闻学...

老记说事 2024-09-10

“地方通”为何写不出好稿子?

问:我很苦恼,在一个地方呆了几十年,闭着眼也知道谁家门朝哪里开,但老是写不出好新闻,不知为啥。答:你说你是一位“地方通”,对当地实际情况了如指掌:这是你的一个长处,这个优势比专业记者强。但是,在“熟”字下掩盖着一个不足,对什么都看惯了,新闻敏感减退了,这是许多通讯员的一种“地方病”。举一件事来说,新疆吐鲁番有一位爱好摄影的通讯员,他在...

老记说事 2024-09-10

通讯员成才的摇篮

你上大报心切,可以理解。但是,千万不要看不起小报。许多自学成才的记者、通讯员都是通过地方小报和广播站练出来的。拿我来说,处女作变成铅字,就是在我家乡的《左权小报》上。几百字的一条消息,使我兴奋,使我激动,使我迷上了写作。初学,投稿的对象主要是县小报、县广播站,编辑是我的启蒙老师,开始不会写,慢慢从原稿和见报稿的对比中学会了写消息,写特...

老记说事 2024-09-10

如何表现新闻?

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在《我怎样写作》一文中说:“最难的是开头,也就是第一句。就像在音乐中一样,第一句可以给整篇作品定一下调子,通常要很长时间去寻找它。”这位大作家讲的就是写文章的表现,你发现了新闻以后,如何表现好新闻,包括提炼主题,精选材料,安排结构,开头结尾,制作标题,都要舍得下功夫。表现就是要讲究技巧,追求新题目、新品种、新内容、新...

老记说事 2024-09-10

在哪些地方能发现新闻?

怎样采写新闻:一个是采,一个是写,两者有区别,又有联系。用简单的话说,采就是发现新闻,写就是表现新闻。打个比方,记者、通讯员似小蜜蜂一样,负责采花酿蜜,你采到的花香不香,你酿出的蜜甜不甜,也就是要经常问问自己:你发现的新闻好不好,你表现的新闻精不精,或者叫巧不巧。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

老记说事 2024-09-10

如何培养对新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采写习惯?

当一个合格的通讯员,打个好基础很重要。在我看来,努力培养自己对新闻工作的浓厚兴趣,养成勤奋写作的良好习惯,是打好基础的两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兴趣,连着信心和成功,对本职工作压根就没有一点兴趣的人,不可能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习惯,连着持久和顽强,没有养成一个写作的好习惯的人,可能永远不会对新闻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不可能在写作上有大的...

老记说事 2024-09-10

把论文写出文采来

文采,通常指在文学或文艺方面所显现的才华。因此,一提“文采”二字我们很快会想到荡气回肠、情感细腻的散文,想到引人入胜、刻画深刻的小说,想到含蓄隽永、回味无穷的诗歌,而很少会想到面孔冷峻的论文,更不要说新闻论文了。在许多人眼里,所谓论文,不过是空泛道理和说教的代名词罢了。而读了荣获第16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二等奖的论文《动情的新闻感人心...

老记说事 202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