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报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出版领域中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增长进一步呈现出通过不断的策划创新劳动,来创造和提升出版品牌参与国内外出版市场竞争,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出版策划学说的创立,正是这一新实践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并为这种新的出版实践的健康有序的深入发展提供了理论上...
从事《上海财经大学报》编辑工作十余年,工作中深感要编好一个校报的版面乃至整一份报纸,不是易事,其牵涉到的方方面面非才疏学浅的笔者所能全然顾及或讲明。在此,仅就新闻图片编辑、摄影这一话题,谈几点体会。一、准确定位高校校报作为一份具有国内统一刊号的内部发行报纸,不仅是学校教学、科研、文体等各类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载体,它还是学校整体形象的一...
高校校报作为高校校园主导媒体之一,如何凸现个性,创新办报模式,是目前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十几年的校报工作,笔者认为,校报也必须真正面对市场,解除老观念的束缚,才能在新时期里有所突破。一、探索开门办报之路校报要有市场,就必须面对市场,首先要真正面向办报对象,面向学校的广大师生员工。由于多年来形成的旧习惯、旧观念影响,不少人认为校报只是...
怎样做一名合格高校报纸编辑,不仅反映了编辑个人素质,而且还直接关系到高校校报的运作、发展和办报质量。笔者的体会要做到“六性”。思想性。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比如,笔者所在的公安院校,担负着为人民民主专政工具培养“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警用人才的重大使命。因此,政治思想性理应放在办报第一位。知...
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网络迅速兴起,高校中的传媒也强势扩张。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校报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其作用的发挥也受到影响。如何适应形势,谋求发展,是当前高校校报面临的重大课题。新形势下高校校报面临的挑战高校校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它几乎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同时出现,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见证,从1895年创刊...
高校校报作为高校内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有固定的机构(校报编辑部),作为传播基点。其次,采用报纸新闻传播手段,经常、定期地向师生员工发布新闻。再次,拥有一定数量的校报专业人员,以传播新闻为职业。第四,校报编辑部和校报工作人员,是面向全校师生员工,他们不是为本身的需要去采集、传播新闻,而是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的需要去采...
据考证,中国最早的大学校报至今已走过了100多个春秋,照此推算,最早的高校校报诞生于晚清。现阶段,我国高校校报近900家,每年发行3000多万份,部分高校校内各院部又有各自的院报。这些高校校报及院报的繁荣发展,很好的见证了高校及院部的成长发展。各高校办报各具特色,在功能定位上基本做到以宣传党政国策社会热点和学校领导活动为主,有很强的方...
目前,校报从整体上,主要是作为党委的喉舌出现的,从党委的立场、视角出发传达党的声音。新闻表现主要是公文式的新闻报道模式,居高临下的报道态势,僵硬、缺乏生机的报道面孔……内容上的单调、报道方式的贫乏和读者意识的缺位等因素制约着校报向高档次、高品位迈进。校报从依靠党委变成依赖党委;从接触公文变成依赖公文;依靠校内资源,变成做新闻的视野也自...
一、高校校报面临的困境(一)版式、内容程式化,在受众中受欢迎的程度不高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校报形成了一副固有的“老面孔”:多为四开四版小报,一版为要闻版,刊载近期学院重大活动、会议报道;二版为教学科研版或论文版,刊载本校或兄弟院校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新成果、新信息或教职工的论文;三版为校园生活版或综合信息版;四版为文艺副刊。概而言之,整...
从1895年创刊的天津北洋大学《北洋大学校刊》算起,到今年我国高等学校校报已走过111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全国高校校报总数已超过1000余家,约占全国报纸总数的三分之一。高校校报现状把脉较之其他校园媒体,高校校报可以真实准确快捷地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实现校报进班级、进宿舍、进家庭,是一种有效的传播媒介,也是高校师生十分关注的一份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