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报
中国最早的校报,据有关史料,当推1895年北洋大学创办的《北洋公学》校刊(即现在的《天津大学报》。如无新发现,这应算中国的第一张校报。继之是1910年天津《南开周报》的诞生(《南开大学报》前身),以及1911年《华西协会大学校刊》的创办(现《华西医科大学报》前身)。这是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政府即将覆灭的前夜诞生的中国最早的一批校报。第一节...
高校校报是我国新闻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第一份高校校报——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创办的《北洋大学季刊》问世以来,我国高校校报已走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据了解,目前全国千余所高校80%以上都创办了自己的校报,校报编辑队伍达3000多人,每期发行量超过200万份,年发行量在3000万份以上。高校校报已成为我国高校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和对...
从事《上海财经大学报》编辑工作十余年,工作中深感要编好一个校报的版面乃至整一份报纸,不是易事,其牵涉到的方方面面非才疏学浅的笔者所能全然顾及或讲明。在此,仅就新闻图片编辑、摄影这一话题,谈几点体会。一、准确定位高校校报作为一份具有国内统一刊号的内部发行报纸,不仅是学校教学、科研、文体等各类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载体,它还是学校整体形象的一...
高等学府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应用和传播的重要基地,技术相对领先、网络建设与支撑环境良好、应用资源颇为丰富。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与高校宣传工作理念的日益深入,在校园网建设进程全面提速的基础上,诸多高校校报编辑部不约而同地开发与推出了校报电子版(有的称为网络版),甚至在基本信息等方面做到了与校报同步发布,使高校校报逐步从平...
宋按:做了这么多年校报了。大学有三年,毕业后也快五年了。话说八年抗战,好像应该什么一下了。早些时候还说高校校报应该是一张社区报。现在又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如此一文。看了那么多狗屁文章,只有这个颇和俺的心意啊。全文如下:自1895年近代中国第一所新式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创建时创办的第一张校报算起,校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高...
从1895年北洋大学创建的《北洋公学》(即现在的《天津大学报》)作为中国的第一校报开始,校报诞生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校报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一所高校形象的窗口,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学校的实力。一所高校的校报办得有质量、有品位、有特色,不仅这所学校的师生喜欢看,外校的人也愿意看,宣传报道的效果就比较好,对内就能较好地营造舆论环境,服务师生、凝...
市场是决定报刊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相对于报业市场来说,目前我国高校办报走的还是单一的计划性与定购性相加的路子,即由学校拨款,院校宣传部门主办,发行的对象主要是本校师生员工。固定的市场,固定的读者对象,对于高校校报的发展来说,确有“固步自封”之疾。打破常规,从“自封”中走出来,主动融入报业市场,应是高校校报发展的理性选择。高校校报与报...
高校校报一直是高校的窗口,它肩负着高校政策、规定的宣传,管理、教研的监督,校园文化的传播等多项责任,在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高校校报在大学生中的影响与威信却愈来愈趋向弱化,大学生们对校报普遍存在抵触心理,很少再出现那种集体围看校报的热闹场面。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高校校报的报喜不报忧,只宣传不揭露,只...
怎样做一名合格高校报纸编辑,不仅反映了编辑个人素质,而且还直接关系到高校校报的运作、发展和办报质量。笔者的体会要做到“六性”。思想性。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比如,笔者所在的公安院校,担负着为人民民主专政工具培养“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警用人才的重大使命。因此,政治思想性理应放在办报第一位。知...
高校校报的读者主要是高校的师生员工,对他们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有利于高校校报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强化校报的导向性、针对性和可读性,从而提高校报的整体质量和水平。高校校报读者的积极心理1、关注心理。当今的大学校园不仅仅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与勤学苦练的场所,更是教学相长、内通外联的社会组成部分。在这里,每一天都有大事小情发生,对...
高校校园媒体比起社会媒体,与大学生的生活更为密切。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形成了以校报、团报、电视台、广播台及新闻网为基本形态,隶属于校党委和团委宣传部门的校园媒体格局。然而,网络时代对传统校园媒体提出的挑战是全方位的,笔者曾工作于校园纸媒的一个缩...
作为高校宣传的主阵地和重要窗口,中国高校校报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从手工制作到网络版本,中国的高校校报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史。面对电视、网络等现代化媒体的冲击,中国高校校报的前景似乎让人担忧:是依然古板、“千人一面”,还是追求创新、重塑自我?在记者的采访中,两种情况依然并存,其中原因不一而足。谈起校报,从北京某重点高校毕业六年的小彭的印...
自1895年北洋大学创办《北洋公学》以来,高校校报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曲折历程。作为纸质传媒,在信息不够发达的时代,它成为校园里师生相互交流信息的主要载体,受到高校师生的普遍关注。如今,随着多元媒体的空前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和高校校园局域网的开通,校报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校报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一、出版周期长...
2007年3月21,曹青阳校长与校报编辑部成员在二楼会议室召开了座谈会。曹校长给我们讲述了他多年从事报刊编辑工作的切身体会,并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学生办校报的作用1.服务。通过我们的笔,通过我们校报这个阵地,来为广大学生服务,把好的思想、好的典型、好的观点通过校报传播出去,对学校的工作和学生成长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全民都在谈网络、用网络的时代,快捷的生活让人们期待高效的信息和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网络、移动传播的“手机报”等新兴媒体近年来发展势头也是很猛,甚至有人曾预言“新旧媒体已经到了‘你死我活’‘势不两立’的境地,传统媒体必将在这场博弈中惨淡收场”。这种说法虽然有危言耸听的成分,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强大攻势,传统媒体...
《西安邮电学院报》筹办于1991年,1992年5月备案出刊内部交流,1999年5月获国家正式刊号对外公开出版发行。自1999年1月编辑部重新组建以来,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各部门大力配合及广大师生员工的关心厚爱之下,《院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服务学院中心工作,积极宣传学院在教学、科研、管理诸方面的最新成就,在提高学院社会知名度...
据考证,中国最早的大学校报至今已走过了100多个春秋,照此推算,最早的高校校报诞生于晚清。现阶段,我国高校校报近900家,每年发行3000多万份,部分高校校内各院部又有各自的院报。这些高校校报及院报的繁荣发展,很好的见证了高校及院部的成长发展。各高校办报各具特色,在功能定位上基本做到以宣传党政国策社会热点和学校领导活动为主,有很强的方...
自1995年《神州学人》成为国内第一家上网的纸质媒体以来,到现在基本上已完成了初步的纸媒网络化的雏形,网络媒体的发展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高校校报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报纸媒体,同样是拥有标准的CN刊号却一直处境微妙的媒体也在网络化大潮下纷纷开始上网,然而相比较其他纸质媒体正遭遇的"提前到来的冬天""寒流...
作为高校宣传的主阵地和重要窗口,中国高校校报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从手工制作到网络版本,中国的高校校报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史。面对电视、网络等现代化媒体的冲击,中国高校校报的前景似乎让人担忧:是依然古板、“千人一面”,还是追求创新、重塑自我?在记者的采访中,两种情况依然并存,其中原因不一而足。谈起校报,从北京某重点高校毕业六年的小彭的印...
从1895年创刊的天津北洋大学《北洋大学校刊》算起,到今年我国高等学校校报已走过111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全国高校校报总数已超过1000余家,约占全国报纸总数的三分之一。高校校报现状把脉较之其他校园媒体,高校校报可以真实准确快捷地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实现校报进班级、进宿舍、进家庭,是一种有效的传播媒介,也是高校师生十分关注的一份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