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如果说特稿与其他消息写作有重要区别,那么其中一点就是特稿报道里有大量其他消息里所没有的细节描写。普利策特稿奖评选标准中突出了对特稿作品文学性的重视。无论是对现实场面、历史背景,还是对人物的外貌、行为以及内心活动,普利策特稿奖获奖作品都进行了细腻的描写。这说明美国主要媒体在策划和把关特稿时,除了需要突出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以及现实意义外,...
编者按:最近几年,非虚构写作在中文世界盛行,但作品质素往往层次不齐。有许多内容与形式俱佳的作品出现,但也有一些文章像是采访材料的堆砌或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在特稿写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有没有一些可以参考的方法论或小技巧?全球深度报道网特别邀请资深新闻人陈婉莹,以她在《纽约每日新闻》工作的经历,分享她的特稿写作经验。
新闻特稿(Feature)是对新闻人物、事件、社会问题进行深度探索的、生动详尽的报道。曾在以特稿板块见长的南方周末任执行总编辑的向熹认为:特稿是篇幅较长、接近文学的新闻文体,其线索(或关键人物)明晰而所涉复杂,且包含了文字的历险和涉趣。这些特点...
一篇好的特稿,必定是个人天赋与后天努力的结合体。个人天赋无法多说,各人情况不同,但落实到技术层面,特稿也还是有一些基本的技术和规律可循。我从事特稿记者7年,也试着做些归纳。文章里面采用的例子,多为这些年发表稿件的一些段落。并非这些段落写得有多好,只是对自己的作品比较熟悉,相对好举例子,权当抛砖引玉。一、标杆想成为一个好的特稿记者,入行...
碎片化阅读时代,特稿等深度长文越来越难以抓住人们的注意力,特稿写作在“与流量握手言和”的同时,如何不坠于对流量的盲目崇拜?离地三尺,让特稿意义上升大家第一个关心的问题是:好的特稿选题有哪些特质。实时热点确实会出一些特别好的稿子,但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类特稿有这样一个标准——离地三尺。离地三尺就是说,得能从地上抛起来一点,不能太实,然后在...
编者按如今的报纸版面上,一两千字甚至更多字数的报道很普遍。这些报道篇幅冗长、结构松散,更似一篇特稿,故称“消息性特稿”。那么,如何写作“消息性特稿”?“消息性特稿”主要存在哪些问题?……今天,我们从反面来分析相关案例,来看看不好的消息性特稿长什么样,目标是为了我们在实际写作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仔细阅读发现,这些“消息性特稿”主要以细...
文|叶伟民直至2006年,也就是我从业3年后才第一次知道特稿。当时我从长沙来到广州,进入刚创刊的《南都周刊》,这是一份立志以《纽约时报杂志》为品质标杆的新锐刊物,到处洋溢着对“特稿”的热情。我领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去湖北黄石采访警察吴幼明,他因发帖揭露当地交警罚款内幕而被处理。我在一个被货运铁路贯穿的小镇找到了他,这是我见过最个性的警察,...
前言从事非虚构写作已经有十多年了,写过很多也编过很多作品。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突然升温,火遍文学、新闻、影视等多个领域。这是转型冲突、表达升级、传播革命和资本驱动等多方合力的结果。我时常会被一些年轻作者索要“书单”或“作品列表”。而我对此总是小心翼翼,我知道一个在风格成型期的作者,所接触到的参照品极其重要。就像一个...
今天,我们如何做好一个稿子?在最近一期的谷雨沙龙上,谷雨实验室资深作者袁琳提出了自己的标准:第一,必须是一个好故事;第二,有丰富细节;第三,有延展性;第四,有多元化视角。台下有人点头。《智族GQ》资深报道编辑康路凯有不同意见。他认为,一个好故事,并非想像中那么重要。他看到美国同行的一些特稿,“你说是评论也好,个人化的表达也好,散文也好...
今天,我们如何做好一个稿子?在最近一期的谷雨沙龙上,谷雨实验室资深作者袁琳提出了自己的标准:第一,必须是一个好故事;第二,有丰富细节;第三,有延展性;第四,有多元化视角。台下有人点头。《智族GQ》资深报道编辑康路凯有不同意见。他认为,一个好故事,并非想像中那么重要。他看到美国同行的一些特稿,“你说是评论也好,个人化的表达也好,散文也好...
一篇好的特稿,必定是个人天赋与后天努力的结合体。个人天赋无法多说,各人情况不同,但落实到技术层面,特稿也还是有一些基本的技术和规律可循。我从事特稿记者7年,也试着做些归纳。文章里面采用的例子,多为这些年发表稿件的一些段落。并非这些段落写得有多好,只是对自己的作品比较熟悉,相对好举例子,权当抛砖引玉。一、标杆想成为一个好的特稿记者,入行...
几年前在《人物》杂志工作时,时任主编李海鹏总是强调一句话:写作是末技。当时我入行不久,对这句话很不理解,甚至有些抵触:作为业内公认的最杰出的特稿写作者,竟然宣称写作是末技,这对新手是否会构成误导?然而随着采访写作经验的日渐累积,我开始逐步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七分采、三分写相比于其他新闻体裁,特稿因更具文本之美,而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
新闻特稿(Feature)是对新闻人物、事件、社会问题进行深度探索的、生动详尽的报道。曾在以特稿板块见长的南方周末任执行总编辑的向熹认为:特稿是篇幅较长、接近文学的新闻文体,其线索(或关键人物)明晰而所涉复杂,且包含了文字的历险和涉趣。这些特点...
编者按如今的报纸版面上,一两千字甚至更多字数的报道很普遍。这些报道篇幅冗长、结构松散,更似一篇特稿,故称“消息性特稿”。那么,如何写作“消息性特稿”?“消息性特稿”主要存在哪些问题?……今天,我们从反面来分析相关案例,来看看不好的消息性特稿长什么样,目标是为了我们在实际写作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仔细阅读发现,这些“消息性特稿”主要以细...
编者按采访,是记者终生要面对的重要工作。如何让自己的采访工作能够一次就达到目的,可能每一名记者都有自己的“妙招”。今天,我们来听《人物》杂志主笔谢梦遥老师,讲讲他自己采访经历中,是如何面对采访对象,是如何在采访中“一语中的”,如何更好地实现采访目的!在我所在的特稿这个领域里,如果一个记者和采访对象聊了很长时间,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那...
近两年,“非虚构”的概念非常火热,但真正优秀的非虚构作品仍然寥寥。“非虚构”究竟是什么?一篇优秀的非虚构作品,需要在采访方面下哪些功夫?流量当道的今日,非虚构的未来又在哪里?从“真实性”说起提到非虚构写作,大家关心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真实性”:作者为什么会得知那么多的细节?非虚构写作中的“真实”究竟是什么?我认为非虚构的真实性,或者它...
碎片化阅读时代,特稿等深度长文越来越难以抓住人们的注意力,特稿写作在“与流量握手言和”的同时,如何不坠于对流量的盲目崇拜?离地三尺,让特稿意义上升大家第一个关心的问题是:好的特稿选题有哪些特质。实时热点确实会出一些特别好的稿子,但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类特稿有这样一个标准——离地三尺。离地三尺就是说,得能从地上抛起来一点,不能太实,然后在...
“特稿的每一个段落,都很重要。但总有一些段落比另一些段落更重要。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开头和结尾上。因为这个时代的阅读习惯,开头比结尾可能还要重要。能读到(拉到)结尾的是少数人,但至少大家都会扫一眼开头。就像站在《非诚勿扰》的台上,人们的耐心是那么少,你要确保出口就得到喝彩,你要确保头几句话就调动起他人的期待,否则就你就被按灯下场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