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技巧
基层是鲜活新闻的沃土。走基层不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要扎扎实实沉下身子,带着感情去走,才能抓到“活鱼”,同时要在走中转作风,改文风。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通过策划,使“走基层”更扎实、更接地气、更有成效。同题采访、服务中心、时令新闻等,比拼的是新闻编辑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带着感情走——同题报道选准人物记者“新春走基层”是一个常...
新闻写作中,记者面对的第一个尖锐挑战就是识别并确认报道主题。你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准确地找出新闻核心内容,锁定报道的焦点。一篇报道是否能够在读者的目光接触它的一瞬间就引起读者的关注,并且能够让读者兴致勃勃地把它读下去,往往取决于报道的角度是否独特。尽早确定报道的主题,有助于记者收集那些支持、说明、强化报道主题的事实资料,忽略其他不相关...
新闻写作中,记者面对的第一个尖锐挑战就是识别并确认报道主题。你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准确地找出新闻核心内容,锁定报道的焦点。一篇报道是否能够在读者的目光接触它的一瞬间就引起读者的关注,并且能够让读者兴致勃勃地把它读下去,往往取决于报道的角度是否独特。尽早确定报道的主题,有助于记者收集那些支持、说明、强化报道主题的事实资料,忽略其他不相关...
新闻写作中最常用的叙事方法就是平铺直叙,就事写事,讲清事实即可。这当然是最基本的写作要求。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报道更富人情味、更打动读者,如何让我们的新闻写作体现出中国文学的美呢?其方法就是,在写作中可以适当借鉴一些文学语言。“散文式”笔法能帮我们在新闻写作中实现这些功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新闻写作中的高级技法——“散文式”笔法。...
讲故事原本是文学家最擅长的本领,千百年来历代作家积累了异常丰富的讲故事经验,这是新闻工作者汲取叙事智慧的宝库。记者遵循了客观、真实叙述的前提后,在通讯、特稿和深度报道等体裁中借鉴文学叙事技巧,将新闻真实性与故事性融合,无疑有助于讲好新闻故事,给人们带来新的阅读体验和心灵感悟。新闻也要善于讲故事,优秀的新闻记者必定是讲故事的行家里手。西...
人工智能写作无法同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表达模式化,这给新闻采编人员以发挥优势的机会。新闻采编人员应提高自身素养,特别是舆论引导的能力、发掘人性的能力、表达关怀的能力,努力把更丰富的外延和内涵注入新闻写作之中。智能融合感性,拓展外延内涵2015年,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记者斯科特·霍斯利和智能写作软件“语言大师”进行了一次新闻写作比拼,两者...
唐代诗人罗限有诗云:“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其中“无限风光尽被占”说的是蜜蜂;晋代著名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说的是文章中要有一句话,哪怕是足以警醒人的片言只语,居于文章的扼要之处,以便突出文意、道明主旨。一句诗,一句话,道破了消息中导语的地位和功能。在文章开...
好文章的开头都是什么样?Medium平台上的一位作者Jason从《大西洋月刊》、《快公司》和《纽约时报》中选取了95篇高分享量的稿件,分析了它们的开头。首先,他将文章开头分为了13种类型。故事:摘出一段故事情节,包含人物和完整的起因经过结尾。出...
作为新闻工作者,新闻写作肯定是我们的经常要进行的工作之一。每次写作,必然是心中有想写的东西才会让自己写出比较好的作品。可如果,一时之间提起笔,不知道要写些什么的时候,怎么办?今天推送的这篇由人民小编整理自互联网的一篇文章,也许能给大家一经些启示。在日常写作中,我们常会遇到提笔无文的尴尬情况,心里面明明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却无法从笔端流...
英国作家毛姆说,不讲故事,如同“扔掉了人性中最为渴望的东西——听故事的渴望可以说和人类一样古老”。什么样的故事才是好故事?如何在新闻报道里讲好好故事?一起听听《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一书的作者、人民日报社地方部副主任费伟伟是怎么说的。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认为,互联网时代,信息已由稀缺、昂贵变为丰富、廉价,媒体...
通常情况下,人们在阅读一篇文章的前20秒,就会对其好坏作出判断。显然,我们不可能在20秒内把精华内容全都塞进去,而如何写好文章的前几句就成了关键。英文中管这样的句子叫做“HookSentences”,没错,像个“钩子(hook)”一样吊起读者的兴趣。那么,该如何写出“钩句”呢?Medium平台的一位作者JennaBrandon列举了8...
一个经典情景,早起上班,你与公司的大领导同乘一座电梯,老板主动开口问你近期的想法,这是一个久违的机遇,自己的方案酝酿了三个月,但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场景去沟通。现在机会递到你面前,电梯开始一层一层向上升起。但你只剩30秒了。在有限的时间去做出精确的表达,这是每个人都遇到的挑战。从广告到新闻播报,为了最大程度的吸引消费者,30秒是现代人注...
新闻导语,简单说就是新闻的开头。随着互联网信息海量增长,以及传播场景碎片化,新闻读者常常面临信息冗余、信息选择难的问题。因此,导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基于这种情况,介绍十种导语的新闻写作方法!01抑扬顿挫法音乐中的抑扬顿挫讲究的是旋律,新闻中的抑扬顿挫讲究的是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或名贬实褒,或名褒实贬,一起一...
新闻语言的根本任务是记录事实,它要求准确、精炼、鲜明、生动。虽然新闻报道中的语言不能以文学的审美标准来衡量,但这并不意味着记者笔下的字眼可以是枯燥乏味、呆板无趣的。“把事物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需要技巧”,“准确、明晰、优美的语言”应该成为新闻语体的一种自觉追求。带有一定程度模式化、“短平快”的报道,要提升其传播价值,记者用心琢磨文字是不...
字数限制,是很多人在日常写作都会面临到的情况。例如,在出版作业中,一些内容必须少于150字,或少于300字,或少于三行。有时甚至是整篇文章必须放在一页或一栏中。这种“微”编辑操作在新闻摘要(简报)、学术论文摘要、工作信件查询中很常见。因此,今天专门和读者们来分享下“微”编辑的技巧。技巧1:尽量保持5W1H框架拉斯韦尔提出的5W1H传播...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需要大量引用采访素材,在引用对方的话可以显示报道的客观性,增添真情实感。但是千篇一律地使用“他表示……”并不是最完美的表达,让我们一起学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使用方法,提升新闻报道质量!一、直接引语选择的标准直接引语是报道中直接引用的新闻中涉及的人物所说的原话。在新闻报道中,没有任何一个因素能够像直接引语那样,可以在...
消息或特写的新闻写作中,经常会用到“直接引语”。本文作者以2009年普利策获奖新闻《窗口的女孩》一文作为例证,来说明如何在报道中“善用”直接引语。虽然,案例略显陈旧,但经典的案例,有时候会揭示出一些事物的本质性内容。希望大家通过本文,能真正掌握报道中使用“直接引语”的妙招。“引语是一则消息或特写的灵魂,它们能让无趣的故事变得有生命力,...
套用“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结合新闻写作,我说一句:“手无有细节不动笔”。为何这么说呢?请看下面的例子——2018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刊出题为“好社区,就是这个样”的通讯。这篇通讯好在哪儿呢?好就好在“有细节”,耐读。在写“和事佬”志愿者服务团队的工作效果时,用了一个接受调解居民的细节:“一位曾接受调解的居民说,邻里间没多大事儿,...
提要:事必真、话必真,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方面一点都含糊不得,必须坚持“宁伤精彩,不失真实”的原则。第一人称写法也不能简单理解为坚持原汁原味,要对采访精心梳理,下功夫提炼,表述时还要认真打磨。《老马的“基层工作经”》刊出后受到好评,中央有关部门专门组成调研组,来重庆调研“老马工作室”的经验。这篇报道如果说有一些特色的话,采用第一人称的形...
近年来,读者越来越注重阅读新闻背后的故事,容量大、反映全面的新闻通讯、系列报道等新闻体裁越来越受青睐,而这类作品,大都篇幅较长;同时,现代社会人生活节奏加快,多心浮气躁,很难静心品读较长的文章。为吸引眼球,抓住读者,写好导读是关键。如何写好导读呢?我体会,有“三要”。下面与大家交流。构思要精密构思精密,是就导读构思的方法而言的。设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