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技巧
近期写稿子,脑子里常有一些零零碎碎的想法,这些都是“种子”,遇到合适的温度与水就会生根发芽。今天,突然想跟大家谈谈关于“高雅”的事情。谈这个话题的由头,来自写稿中的一些见闻。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组对话:“这稿子写得不行,都是老生常谈、大路货”“这稿子可以,虽然看不太懂,但觉得很厉害”这种“不明觉厉”,就是今天我们要谈的“高雅”。长期以来...
他是一个从东北黑土地走出来的“传奇人物”。他是一个集策划、撰稿、摄像、剪辑、主持于一身的全能电视记者,他有着省市县三级电视台采编一线工作独特经历,他被领导和同事称为“获奖专业户”,他曾被授予朝阳市首届十佳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他获得了辽宁和广东两个省份的正高职称——高级编辑,他就是今年51岁的广州市花都区广播电视台专题部主任刘景义。在一...
许多通讯员在写新闻的时候喜欢蹭热点,以为蹭上了热点稿子就能发表。可是,你都不知道热点的来龙去脉、内涵意义,你怎么能蹭对呢?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点关于个人实现“双碳”目标的知识,方便大家蹭“双碳”的热点。“双碳”是碳达峰、碳中和的简称,这一概念是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过程中诞生的。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
同题组合就是将相关的若干条稿件(信息)放置在同一个标题之下,作为一个整体发表。其优点是可以增加稿件的表现力,同时,避免稿件重复,节省版面。比如,你计划写一篇郑州市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通讯,1200字;计划写一篇许昌市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通讯,也是1200字;还计划写洛阳市、开封市、安阳市……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通讯,都是河南省的地级市...
后台消息即可。春分时节,万物更新之时,央视新闻也上新了一个栏目「国博日历」,每天介绍一件国宝给大家认识,每期阅读量都是百万+。同步推出的还有宣传海报,文案也很值得一看。带我入坑的是在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推出的这张海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新闻工作的重要一项,就是调查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也是调查研究者,一篇好新闻,往往就来自一次好的调查研究。中新社记者孙秋霞近日采写的通讯《广州“制衣村”再现招工热工厂赶制订单忙》就是一篇优秀的调查报道。这篇“实地调查”稿件,在鲜活的叙事中,透露了外界最关切的经济风向,受到欢迎。三大密码什么样的调查研究受欢迎...
文字,也是有方法的。比如你对爱慕者说:“我想和你睡觉!”。这叫耍流氓。而换一种说法“我想每天醒来第一眼就看到你!”,这就大不一样了,浪漫有趣,更重要的是会有美好的画面感。写文案,我们总说要有画面感,要可视化,要有想象空间,对不对?大家都比较认同的是,写文案要针对目标用户的感受去设计,要了解用户想的是什么,要用可视化的文字描述来影响用户...
在编审、校读古代典籍书稿时,繁转简及处理异体字是相对复杂且枯燥的工作,不仅要求编辑能够熟练阅读繁体竖排文本,更要求编辑具有一定的文字学知识及古代汉语常识。简化字虽然早已推行,但在2013年以前,对于繁转简及处理异体字并没有一套完整的规范,致使简体字出版物中频繁出现如保留繁体字、过度简化、一刀切替换异体字等情况。2013年6月,经国务院...
言论的写作,对于我们初学写作的人来说,似乎高深莫测,好像要有多高的理论水平,多深的见解,一定的论述能力,方能奏效。其实,言论的写作相对来说,也比较简单,掌握言论写作的“四部曲”,就可渐渐摸准言论写作的门道。一是摆现象。这一部分需要简要说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如某村婚丧嫁娶的席口菜肴多达十六种,客人吃不...
柏拉图说会讲故事的人是危险的。哲学家以公开而理性的方式影响世人,而作家、诗人和艺术家,将思想隐藏在诱惑人心的故事里,摆弄世人于无形。最近终于沉下心来把罗伯特·麦基的《故事》看完了,我很早就知道这是一本编剧必读书,但我隐隐觉得它应该对广告也有一些指导意义。然而含金量太大的内容和艰涩的翻译让我每次看了几页就昏昏欲睡。好容易看完了。01.故...
在新闻同质化日益严重的形势下,如何捕捉独到、有价值的新闻就愈发显得难能可贵。毋庸置疑,拥有较强的捕捉新闻“活鱼”能力,才是保持新闻之树常青的源头活水。那么,如何在实践中寻找到、挖掘出好的新闻线索呢?珠海传媒集团记者康振华结合近30年的新闻一线采编实践,提出自己的思考。保持一颗好奇心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社会上有一种偏颇的认识,认为人人皆是...
2021年专业技术工作述职报告总编室刘景义各位领导:我既是新闻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编辑(专业技术四级);又是总编室主任,科级正职(管理岗七级)。属于事业单位的“双肩挑”人员。2000年1月,我开始“双肩挑”的时候,就暗自许下了三条誓言。一是不能荒废业务,不能脱离一线,遇到重大题材要亲自操刀,率先垂范;二是对标省台,提升自我,成为部门新闻...
斗的新征程。在国家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社会科学要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语言的使用,是和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满足社会需求,促进国际交流,传播中华文明,流行话语自然会被赋予意识形态上的社会责任。2022年以来,以“××有我
写作不难,就6个字——开始写,不要停。写作也很难,因为你不知道啥时候才有回报。这个过程,就像你要找一片青草地,人们都说就在隧道那头。于是你打把小手电就进去了,走了半天,还是黑布隆冬的,只照得见眼前半米。你心很慌,不知道是去是留。今天我们来聊聊“坚持”。长期以来,它都是靠精神手段来解决的(常见如鸡汤和鸡血)。有没有更务实和可持续的方法呢...
最近后台有几个咨询,都是吐槽自媒体的,做了几年,一点动静也没有,纠结该不该放弃。他们写的领域各不相同,但遭遇却相近——每天忙着找选题,写稿,排版,发布,很累,最后不仅没钱还没人(流量),心更累了。这个问题很好,而且每次带写作课,也是高频被问及。我的答案从来都是一致的:值得坚持,但需要重新调整你的“自媒体观”。先说极端的两类,他们都把自...
文|叶伟民很多人学写作,被当年英语四六级带跑偏了,去背词典、诗词和语法,最后发现还是不会写。于是自我怀疑:大概不是这块料吧。写作不是科研,无须研究文字起源和古人发音。写作靠实操,虚点讲靠文气语感,实点讲靠刷经验值。每天都写,和一周一写就是不一样。因而,建立一套适合你的写作训练系统,让输入输出实现良性循环,远比拼命攒你也不知道怎么用的词...
叶老师,您好。我从小就喜欢写点东西,但是写好了又不知道投到哪里。我曾经给一些杂志投过稿,但是从来没有回音。我心里很失落,一度怀疑自己,想着可能自己水平有限吧。后来我就没再投稿了,想着写好了再说。但朋友说我这样太被动,应该多出去推销自己,起码多认识圈子里的人,多刷刷脸总有好处。我很纠结,因为我实在做不来,可能性格有些内向,有些社恐吧。只...
最近看到一句话,有些启发,来自英国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伟大的故事就是活生生的人生,只是把庸庸碌碌的部分给剔除掉了而已。”这背后的逻辑是:每个人都浸泡在生活的漫流里,好的作家能把多余的部分去掉,点石成金;蹩脚的作者既分不清良莠,又啥都不舍得放弃,最后黏黏糊糊地搅一块儿。我定期有写作课,改的作业越多,便会发现,新手岂止好坏不分,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