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技巧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已从信息饥渴进入到信息过载状态,受众在海量的信息中有了更多选择。这就对我们的传播理念、方式和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新闻从业者来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事件可遇不可求,更多地是面对日常新闻报道。如何把日常新闻报道写“活”,写出新意来?发现新闻事件中的“不同之处”,注重细节和人物动作的捕捉,学会让数字“说话”,不...
讲好“新”故事,必须做到三勤:脑勤、嘴勤、腿勤。通过脑勤,更多地学习、认识和思考;通过嘴勤,更多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揭示问题;通过腿勤,更多地置身现场,打捞“活鱼”。做到“贴近性”,要走好三条路径:想要贴近什么,就去熟悉什么;想要贴近哪里,就去走进哪里;想要贴近灵魂,就去直面和思考。一篇新闻稿件是否具有思想深度,决定着它的价值。锤炼...
什么是新闻特写?新闻特写就是截取现场新闻事实中富有典型意义、最具新闻价值的片段,以形象生动的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加以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新闻特写以记者亲临新闻事件现场采访为前提,既可以寓事、理、情、景于一体,又能以形象、生动、明快、鲜活见长。它运用电影中近景镜头形式,生动、形象地放大并再现典型的新闻人物或事件,使已经发生的新闻事...
1978年到1987年,梁衡任《光明日报》山西记者站记者。当时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教育事业亮点不多,并不是《光明日报》的主要供稿基地,但是梁衡在山西的这九年间却硕果累累,他发出的稿件往往能占据头条等重要地位,还获得不少奖项,成为令人耳熟能详的新时期中国新闻名篇范文,使得新闻这种“易碎品”也能有一定的“持久度”。之所以能在不出大新闻...
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是实践,只有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火热的生活,新闻报道才能有现场的温度、思想的深度,才能增强说服力、亲和力、感染力,才能让受众爱看爱听、产生共鸣,从而产生鼓舞人、激励人的正能量。相对于其他新闻,经济新闻显得有些先天不足。它较之时政新闻缺少显著性,较之科技新闻缺少知识性,较之社会及文体新闻缺少趣味性,且专业性相对更强,难懂...
编者按观点鲜明、主题突出,却又不失语言生动、有理有据,在新时代下,时政期刊的主题宣传需要新面孔、新风格、新形式。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人民论坛》《半月谈》《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4家时政期刊时,深入研究、深层思考、深度叙述,成为他们共同的认识,也是他们在第一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推荐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三招鲜”。在由中...
因为获得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二等奖,拙作《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江山市历史文化村落纪行》再次引起关注。回想当时的采写过程,感觉此文成功之处,是大胆运用诗意的笔调,将重大主题活动写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意境重大主题活动的报道往往比较严肃,有很多文章因此流于形式,用官话讲官事,用行话讲行事。2012年5月9日,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
文眼“挑”(tiao三声)出来,就是要把作品的“眼睛”找出来、“挑”亮堂,标注作品正文之前,体现作品寓意,增加作品厚度,提高作品靓度,引导受众审美。近来,我们在副刊专栏栏头下或作品正文前,增加了一行精短文字,就是该篇作品的“文眼”。(老记说事微信号:laojiss2017)挑“文眼”是个新提法,或者说,过去没有如此说法,也没有这种做法...
报纸上“卖点”的呈现,有多种途径和方式,但最根本的还是离不开内容上丰厚度的提升,并以此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下面说说我们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一、民生报道要有规模。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从内容上来说包括大民生和小民生。大民生是广义上的,是从百姓生活的角度反映地方政府的方针政策。所谓小民生,可以看做是狭义的民生新闻,就是传统的关乎百姓衣食住行...
现在人们阅读报纸,眼睛像个扫描器,看到新的重要的又是自己感兴趣的报道,才停下来看下去,这些报道好像有一把看不见“钩子”钩住了读者的眼睛。平心而论,现在有些有社会价值的新闻并不好读,数字成堆,政治术语、技术术语成串,枯燥乏味。记者花工夫采写的报道如果读者不爱看,那这些报道不过是记者的“自娱自乐”而已。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求记者在写作时想...
詹国枢: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新闻与写作》在今年1月20日推出《听老詹告诉你,新闻写作有何诀窍!》的音频课程,得到广大听众和读者的一致好评。小编特将詹老师的授课内容编辑成文字,以飨读...
说起新闻工作的经验,新华社老记者彭迪说,有四条新闻写作经验教训值得后来者借鉴。首先要实事求是。我努力想做到实事求是,但有些受当时环境影响没能做成。比如过去在英国驻站期间,对西方国家的报道报忧不报喜,带有片面性。刘少奇同志认为开展新闻工作应遵循“真实、客观、全面、公正”的原则,这强调的就是要实事求是。(老记说事微信号:laojiss20...
幽默给语言带来生动,这是不言而喻的。语言大师老舍在一篇题名《谈幽默》的文章中也说“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幽默语言可增强文本的表达效果,在新闻写作中幽默语言的运用技巧有以下几种:(一)通过使用修辞格来达到幽默效果经常运用的修辞格有谐音、比喻、双关、拟人、夸张等。例如:运用比喻的修辞格在《环球时报》的一篇《韩国为何麻烦不断》的报...
现实生活中,表面看来有些事情或事物很平常,没有什么新闻价值,但如果借助于联想和感悟,就能够将本无新闻价值或有新闻价值人们却“视而不见”的新闻挖掘出来,从而写出更具深刻主题或更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曾从丰满水电站负责人的汇报中联想到新中国成立45年我国各条战线取得的巨大成就,完成了在当时颇有影响的特稿《“新中国第一”的...
衬笔衬笔,衬托之笔也。写某事物,不直写某事物,而从该事物的衬托面多下笔墨,反而使该事物更加突出,更加感人,更加易于被人接受。画家罗工柳曾画过一幅井冈红旗的油画,整个画布都涂满了翠绿的油彩,只有中间部位,一抹鲜红,而那红旗更显突出。衬笔,主要是用人们的主观感受来衬托客观事物。文学作品常常使用这种方法,新闻作品同样可以把它拿来,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