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技巧
1.讯飞听见为全国记者免费提供录音转文字服务2月19日,讯飞听见在公众号发表了《讯飞听见为全国记者免费提供录音转文字服务》的文章,这是科大讯飞又一造福记者的行动,在当前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战役下,为记者提供了便利,免费提供录音转文字服务,助力了新闻工作者更高效的记录现场。近年来,“人工智能”这四个字在各个方向“轰炸”着人们的认知。事实上,...
跳笔的写法就是多分段,短段落,断裂行文,有时候还要借用电影“蒙太奇”结构,将背景资料穿插在记者的叙述之中。如果经常使用跳笔,就会使文字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犬牙交错,动感强烈,加大了句与句之间的跨度,会使报道魅力四射。一位新闻界的老前辈曾形象地打过比方:新闻写作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舞蹈的艺术”,它是讲求跳的,跳得好,就成了高超的写作...
有人喜欢将编辑新闻形容为制作包子的过程,一个好的新闻汁水多、肉多和皮薄,那么这个包子就好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和追捧。而编辑的工作正是制作包子的过程,如何做到一咬汁水咸淡适宜,如何做到馅多而不腻,如何做到皮薄一咬就破都是一个个大学问,这也是实写新闻的过程,里面涉及到“原料”、“配方”和“技术”的技巧。
节日报道是常规报道的一种,因其容易同质化而让采编人员大伤脑筋。比如临近春节了,各报就把目光一齐投向春运。植树节到了,媒体纷纷聚焦植树绿化工作。"五一"劳动节期间,受到表彰的劳动模范频频现身闪光灯下。如果把一张报纸连续几年的节日报道拿出来比较后,就会发现大多数的内容其实大同小异,把年份,对象和地点换掉后,似乎放在哪一年都能适用。
对任何写作者来说,文章的开头都不容易写。新闻记者还好点,只需要把新近发生的事放在最前面,确保其中有个动词就行了,比如说:某人说了些什么;某份报告揭示了什么;当局正在寻找某人\针对某事发出了警告或者计划实施某件事情等等。但深度报道的开头就不能这么直截了当。我们当然也可以在一开始就直白地写出这篇报道究竟揭示了什么,但这会大大消解故事张力,...
从传染病的流行到假药和欺诈,医疗健康报道对调查记者来说变得越来越有挑战。在第11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来自不同地区的医疗健康记者分享了他们在该领域的报道经验,他们强调记者在进行医疗健康报道时要小心求证、关于更大的途径,也分享了帮助调查记者深入研究健康和医学的贴士。
写稿,多用“感叹号”还是“问号”?拾景炎有了丰富的素材,找到了切入点,记者在写作中情绪高亢、欲罢不能。我们在审稿中,常常看到记者写到得意处,总是划上大大的感叹号。这是好事,说明记者走心了,可是这样的作品传播效果一定好吗?我们建议记者在铺陈故事中,心中多画几个“问号”,文章中少用或不用“感叹号”。因为,用多了感叹号,其实是展示更多的记者...
描述故事是一种技巧很高的学问,叙事学中的“故事”,对于受众来说不是直接可以接受的,只能透过文本所展示的情节来把握。因此,传播者在叙述情节时,对于细节的处理非常关键。成功的细节刻画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深化新闻报道的主题思想。
今天谈谈如何拓宽投寄稿件的视野。通讯员与媒体的关系,是供与求的关系。作为通讯员,只有供求对路,才可能顺利刊登稿件;也只有拓宽供求通道,才会“广种博收”。具体来讲,就是要遵循以下的统筹兼顾原则:
今天谈谈如何拓宽形式和写法的视野。写作的形式和方法问题,好像是个人的写作习惯问题,其实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新闻视野和表达水平。一个成熟的报道员,总是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灵活根据所掌握的新闻素材决定新闻的体裁和表达方式,从而使稿件写法多变,富有文采和充满趣味。而有些报道员,却囿于一种新闻体裁,一种表现手法,一种写作模式。特别是有的报道员不...
在初学写作者的通讯员中,报道视野狭窄直接影响到稿件的质量和刊稿率。所谓报道视野,是指新闻报道者的采写眼界而言。一个采写眼界狭窄的人,尽管理论功底尚可,但由于自我封闭,画地为牢,采写实践中时时感到力不从心,稿件处处碰壁,虽勤奋刻苦,却收效甚微;而一个采写视野广阔的人,却由于他的见多识广和善于应变,总能把有限的能力用在“刀刃”上,在困难重...
因为获得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二等奖,拙作《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江山市历史文化村落纪行》再次引起关注。回想当时的采写过程,感觉此文成功之处,是大胆运用诗意的笔调,将重大主题活动写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新兴媒体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各种各样的传播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大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同时也改变着阅读习惯。在这样的情势下,如何使报道增加深度、广度和力度这“三度”呢?下面结合我们江西日报《读书》版的实践,与大家交流一番。
早晨是广播开机率最高、收听新闻人群最多的时段,这个时段被称为“黄金早高峰”。然而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广播新闻“快”的优势日渐式微,同时,传统早新闻填鸭式的灌输以及严肃呆板的风格也和当下年轻受众的收听习惯格格不入。从2015年开始,大连新闻广播对早间7:00~9:00直播的大型新闻节目《我爱早高峰》进行了大胆改革,以“求变”“求...
1、先定标题再写正文新闻标题是一个记者最高文字水平的体现,标题是文章的广告,要使文章引起读者的阅读欲。增强文章逻辑性。记者撰文讲究“指哪打哪”,力避文章“打哪指哪”;让人看后不知所云。交稿时必须有三重标题,以题代文。记者应多加强标题制作的能力。2、消息多用固定结构结构:标题+导语+第一新闻事实+背景补充+第二新闻事实+事件后续事实。导...
三、优化作文的结构?1、角度求小巧,情感见真挚。同一个题材,写作的角度有很多,但并不一定每一个角度都能写好文章,只有选取最能拨动读者心弦的角度,才能让人看到事物精彩、引人的一面。如一位同学在“一碗面条”的故事中,讲述的是妈妈生病时照样给我准备一碗面条的事,作者透过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写出了一份感人的母爱。生活是殷实的,只要我们在写作中...
下面一文说的是学生写作文的技巧问题,但对于媒体人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希望大家认真读一读,有助于写稿水平的提高。一、深化作文的立意古人有“意在文先”的说法。善于把文意写透彻的作者,总是十分注意让“意”,一步一步、一层一层显现,使读者能够被导引着,逐层深入地接近文章主旨,完成“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认识过程。1、体验享受生活,感性认识。现代...
编者按留白,作为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极具中国美学特征。在新闻写作实践中,同样经常借鉴运用留白技巧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吸引力,特别是针对当前受众知识面拓宽、理解力提升等时代特点,留白这一传统创作手法,具有更为显著的时代意义。
文眼“挑”(tiao三声)出来,就是要把作品的“眼睛”找出来、“挑”亮堂,标注作品正文之前,体现作品寓意,增加作品厚度,提高作品靓度,引导受众审美。近来,我们在副刊专栏栏头下或作品正文前,增加了一行精短文字,就是该篇作品的“文眼”。挑“文眼”是个新提法,或者说,过去没有如此说法,也没有这种做法。其实,“文眼”似“新闻眼”或“画眼”等,...
写细节,是不可或缺的“黄金笔法”辛义生新闻是一种“叙事”,是向受众报告新近发生的事实。叙事内容确定后,要想让文章真实感人、充满现场感,需要借助一定的叙述技巧。在单调的题材里准确、恰当地加入一些细节性描写,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细节描写是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黄金笔法”,是记者对人、物、环境的细微之处所做的独到观察与描写。通过采访紧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