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方法技巧

初学写作者,这几招会让编辑青睐你

初学写作,谁不想让自己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稿子早日在报刊发表?然而,稿件是“择优录取”的,虽然凡稿子投给媒体都有被刊登的机会和可能,但只有质量高的稿子才会在竞争中被最终编发并刊登,而质量差的稿子就难免“名落孙山”。这样一来,提高稿件的采用几率就成了初学写作者最关注的问题。这里,我们仅针对刚学习新闻写作的通讯员,讲一讲如何使自己的稿件得到...

以“碎片化”方式改进新闻写作

碎片化,英文为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我们也可将“碎片化”理解为一种“多元化”。伴随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的消费呈现出多元的碎片化形态,精神消费亦如此。第三届《人民日报》读者评报活动结果显示,网络(54.12%)、报纸(46.32%)和电视(43.83%)是受访读者最重要的三种信息获取渠道。在被问及...

业务课堂︱为新闻“增光添彩”的实用技巧(上)

微信号内容均为《新闻与写作》原创,未经授权,其他公众号不得转载。有一家新闻网站办了一个栏目,名叫“让新闻更有价值”,很有特色。但细细思考,这个栏目的名称说得不够严密,因为新闻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让”了价值就大,不“让”价值就不大。不过,这个名称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怎么使新闻体现应有的价值,怎么使有价值的新闻更有社会影响力,更...

【跟总编学新闻】艾丰:提炼主题的第三种方法:玩味再三意更殊

1“玩味”指的是什么?提炼主题的第三种方法“玩味”指的是:提炼主题的工作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要反复地进行。主题的形成和深化是要经过一个较为曲折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好的主题更是往往如此。我们常说,真理只有一个。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对事物的认识,即使是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也并不只是一个,可以有数个同样正确的认识,它们的不同只是在于认识的深度。...

干货|新闻通稿的写作必杀技

新闻通稿一般是党委政府或社会团体举办的重大活动、发生重大事故或灾难时为了引导舆论、统一宣传口径、控制不良信息由新闻通讯社或新闻秘书、党政宣传部门拟发的统一稿件,这就叫做通稿。新闻通稿可以说是“特殊时期”对“特殊事情”进行“特殊新闻控制”的产物和工具。从这方面来说,新闻通稿是“炮制”的;严格意义上说,新闻通稿并不是新闻稿,而是“官八股”...

浅谈新闻写作的“四避免”

新闻写作应避免什么?稍有新闻知识的人都会回答:当然是避免出现差错和禁用词语。的确,差错和禁用词语是所有记者都应该注意避免的。本文所说的“避免”,是不算差错、不是禁用词语但影响新闻质量的内容,总结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采啥写啥,二是顾此失彼,三是名称多变,四是叠床架屋。一、新闻写作应避免采啥写啥我国新闻界泰斗穆青曾经指出,新闻记者应该...

用“三专三引三结合”做好典型报道

面对当前新闻传播格局的新变化和社会思想多元、多变、多样的新情况、新特点,县市级党报应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通过“三专三引三结合”,传播正能量,讲好典型故事,用新闻的力量挖掘基层典型的闪光点。用“三专”创新宣传形式寻找好人,专栏宣传有温度。可信、可亲、可敬、可学的好人榜样,都来自身边、来自生活。当今社会不缺好人,而是缺少...

新闻写作也要讲究节奏

变笔,指善于变化和善于变换的笔法。“文如看山不喜平”。任何文章,都是讲求变化的,呆板的、一成不变的作品,是讨人嫌的。但新闻作品中的变笔,除了要求变化和变换之外,还有个频率上的特点—它在较短的篇幅中,常常笔法多次变换,变化的“频率高”是其他文体难以相比的。而笔法迅速变换本身就是一种笔法。下边的这段文字,就包含着粗写和细写的高速变换。凡粗...

编采技巧|你知道写好人物故事的这些秘诀吗?

先说对话精彩的对话,不仅是表达人物性格特点、展现内心世界的需要,而且最能反映其思想品格、价值取向、精神本质,给人以教育和启迪。前不久,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记者部原副主任王学孝写的《别叫我钱老,叫老钱》,文章回忆了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钱李仁途经乐山市,在市委就餐时,市委宣传部长举杯:“我敬钱老一杯”,“别叫我钱老,叫老钱”,钱李仁同志说时,谁...

老记说事 2020-06-11 49

新闻写作“碎碎念”牢记于心用处大

马秀勤1990年10月参加工作,从事秘书和新闻工作20余年,现在金源公司综合办工作。2009年考取新闻资格证书,持有行业报记者证。爱好国学、摄影、音乐及旅游,喜欢文学创作,平时写作以消息、工作通讯、人物专访、评论等为主,尤喜诗歌、散文和小小说。曾三次获得中国黄金行业企业报好新闻一等奖,两次获中国黄金报年度好新闻二等奖。新闻写作“碎碎念...

中国金城传媒 2020-06-09 32

快节奏的时代,如何精准地表达?

问答,为什么也能火?前几天,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写问答比写公号文更能赚取稿费。”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我也去研究知乎问答和悟空问答。然后,我发现问答无非就是有问必有答。而好的问答即是做到一针见血又面面俱到。在当今快餐文化时代,我们深受各类网文的毒害。铺天盖地的自媒体文如同“垃圾”,倾倒式地涌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便开始越来越注重时间成...

创意写作指南 2020-06-09 17

案例分析:挖掘光阴的故事,有技巧!

编者按:一张张在岁月中静静泛黄的照片,记录了家庭的变化、时代的变迁。江海晚报精心打造《光阴的故事》专栏,邀约当年人重拍老照片,推出可读性强、图文并茂的报道,以“主流、本土、实用、温暖、好看”为抓手,精心烹制“地方菜”,讲好身边的中国故事。他们的经验值得学习。?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的嫡孙张绪武与南通原市委书记朱剑...

老记说事 2020-06-09 25

调查显示:融媒体报道说透好内容的形式最受欢迎

新闻信息“井喷”的全国两会历来是媒体报道的“竞技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2018两会MGC——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怎么读?人民日报为你建了一座城!》等创新型融合报道获得超高点击量,彰显着融合与创新的力量,也显示出把丰富的内容说清说透的形式极具吸引力。本月微调查均为多项选择题,一图读懂、微博直播、现场短视频、动画微视频、...

学会以讲故事的形式写新闻报道

故事是一种受人欢迎的文体。它是人生万象中一些有连贯性、有吸引力的事实。它以悬念、情节等具有时间变化的要素吸引读者。人类生活中不缺少作为新闻的报道对象的故事。尤其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提倡竞争以来,经济生活里具有戏剧性变化的事件更是层出不穷。以记者日常新闻采访的经验来说,在任何地方采访,与厂长、经理、工人聊天,从来都不难耳闻一个个引人入胜的...

精心写作,小稿子同样能作出大文章

一篇不起眼的小稿被习近平批示,后来还获了中国新闻奖记者写稿子,当然不是为了获奖。但是,不想得奖的记者,可能是不多的。实际上,很多记者的作品,都获得过不同的奖项,但获得全国奖项的少。——摘自《人民日报记者这样写新闻》一书职业记者大多有过这样的经历或体验:使尽了浑身的解数,写出了某篇稿子,从工作态度和技术的角度看,尽心尽责尽力了,也在最好...

通讯员写稿,不妨从小切口下笔

企业通讯员相比媒体专业记者而言,属于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的轻骑兵、游击队。从自身特点和优势出发,不宜从宏大的视角来选题,而应尽量学会“四两拨千斤”的功夫,通过小故事揭示大主题,小事情阐明大道理,小现象引申大问题,即所谓的“一叶知秋”“滴水见太阳”。通过选取细小却又很典型的新闻事实来反映现实,新闻也会变得生动、深刻,有感染力。如某通讯员采写...

老记说事 2020-06-08 22

从这篇小稿中学点什么?

从这篇小稿中学点什么?秦雪请先看一下这篇小稿——例:英国《金融时报》2019年5月27日文章,原题:北京坚定不移的减贫征程像中国许多农村人口一样,李秀英(音)也尝试到外地打工。焦虑使她回到位于陡峭山林的家中。但她与外部世界的下次邂逅不可避免——她位于怒江峡谷的村庄将很快被拆除,以执行中国最雄心勃勃的行动:彻底消除绝对贫困。1%以下的中...

老记说事 2020-06-08 33

写作案例|从原稿和见报稿看导语写作技巧

?唐代诗人罗限有诗云:“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其中“无限风光尽被占”说的是蜜蜂;晋代著名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说的是文章中要有一句话,哪怕是足以警醒人的片言只语,居于文章的扼要之处,以便突出文意、道明主旨。一句诗,一句话,道破了消息中导语的地位和功能。在文章...

报社老编辑 2020-06-07 20

刘韧专稿写作经验:谋篇布局解放正文

他目不转睛地盯住对面记者的眼睛,不知道、也猜不出这位记者下一个问题究竟会是什么。后来,他放弃了,他不再去想记者的思路,他只回答记者的问题。“你问我答”的“官样说法”当然不如谈笑风生的“双向交流”,但采访已经进行了1个多小时,他怎么也听不出这位记者问题之间的关联与逻辑。实践证明,访谈双方只有沿着同一线索顺序谈一件事情,处于被动地位的被采...

刘韧 2020-06-07

案例+作业丨怎样改好电视新闻稿

导读从事电视新闻工作,最简单的稿子应该就是写电视新闻稿(电视新闻解说词)了。那么,当过多年的电视记者,你真的会写吗?作为多年的电视编辑,你真的会改吗?可能有些人觉得这是小菜一碟,其实未必,这里边门道很多。1看原文,理清头绪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篇电视新闻稿。这是一篇大路货,在市县电视台新闻栏目中播出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按照高标准要求,如果...

记者编辑圈 2020-06-05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