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技巧
把硬新闻写软的目的,是吸引编辑注意,提高见报率,进而吸引读者阅读。把硬新闻写软其实也没有多高深的技巧。下面我通过具体分析一篇小消息,帮助亲们掌握常用的两个小技巧。?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如果眼睛不明亮,那新闻是很难吸引人的。我们平时在写作过程中,将大部分心思用在稿件的内容上,常常是写完稿后再起标题,想不出好的就随意编个了事,总觉得无关紧要。其实,这是陷入了弱化标题拟定环节的误区。
作为新闻从业者,无论你是专职的,还是兼职的,消息的采写都是基本功。在诸多的新闻样式中,消息好比家常菜,看似简单,要想烧得色香味俱全,那是要见功力的。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和文学家,他一生严于修身、勤于治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受到梁启超、毛泽东的高度赞誉,他的治军思想一度成为军校教材,《曾国藩家书》《挺经》《冰鉴》成为很多家庭的案头书,不仅教人如何做人做事,还指导人如何写作。比如,蒋介石就曾告诫儿子:“至于中文读书写字之法,在曾公家训与家书中言之甚详。你们...
领导干部经常出席一些公众场合,会遇到很多即兴公开讲话的机会。领导即兴讲话不仅体现其自身的领导水平和个人魅力,而且也表达出所在组织或部门的立场和态度,展现出一个组织或部门的整体形象。因此,尽管这类领导讲话稿的撰写视具体情况可长可短,但绝不是杂乱无章的,必须讲究精致。这就需要文秘人员精心把握其中的规律,以便形成模式或诀窍,撰写的讲话稿让领...
常言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懂行的人都知道,写材料并不难,但写好却不易。那么,如何才能在写作之路上成功进阶,实现由叩门到登堂再到入室的蝶变?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一位资深笔杆子的“心经”。这篇文章从“道”的层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写材料应把握的要义,使人读后深受启发,大有“心有戚戚然”之感。希望这篇精品佳作,能给大家有所启迪和帮助。
最近,我经过一天一夜的连续奋战,修改出一篇研究报告。头脑“热运行”之后,经过一番“冷思考”,得出了本文标题中的4点体会。
1月8日,微友“王先生”留言:“成老师,能不能讲讲考察材料的笔法和写法?”我曾专职从事干部工作,写过不少干部考察材料。近些年,随着岗位变动、职务提升,很少再自己动手写干部考察材料(当然,“少动手”的原因绝不是因为懒,而是革命有分工),但每年见到的这类材料并不少,应该能说出些“道道”来。为了满足王先生的“点单”需求,也为了填补“三好公文...
今天,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陈安庆、叶洁为大家点评解析发表于2017年3月18日工人日报公共道德第六版的新闻通讯《“见字如面”23年》。这篇新闻作品,由记者康劲撰写,获得了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一等奖。?
有人说,写作就像盖房子,先要有个设计图,然后准备建筑材料,再确定框架结构,最后是装修和装饰,这样才能盖出一个漂亮的房子。这个比喻比较贴切,也更加生动形象,写作需要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看到的文章,一般都是按照这四个步骤来写的。只不过有的人是有意而为...
1.“悟道”。“道”之本义是“道路”,后衍为万事万物发展的必由之路,就是统群学、通万理、化万物的总智慧、总规律、总法则,是管本源、本质、本真、本位的,古人称之为“大道”。“道”主要靠“悟”——感悟(直观感受)、体悟(亲身体验)、领悟(学习领会)...
从写作的实践经验看,文章的构思不是一开始就十分清晰、确定的。尽管也有个别文章是通过快速构思写成的,但大多数文章的构思都要经过仔细琢磨反复思量,特别是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就更要做好耐心的准备工作,以防写出来离题太远。具体说来文章构思的发展过程大致...
摘要:蚌埠日报积极拓展新闻内容呈现形式、提升新闻内容品质内涵,在重要时间节点、重点版面策划推出兼具文学性和新闻性的报告文学作品《谢谢您!》,直击战“疫”现场,全景式展现全面抗“疫”图景,通过战“疫”故事的深情讲述积极建构和阐释“结构美、细节美、...
2020年11月27日,《长江日报》一版推出通讯《稻田中学里的“愚公接力”——新洲四中三代师生成同事扎根武汉最偏远高中》。同一天,长江日报客户端、微博、微信公号、头条号、视频号等全平台第一时间分发,各大网站全文转载,一度上了微博同城热搜第8名,...
近几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我国新闻事业也得到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新闻产业发展也暴露出相对较多的写作问题。故事化新闻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以故事叙述形式,深化新闻事件主体,提升新闻事件的传播效果,因此故事化形式的新闻写作更具趣味性以及生动性,对于受众群体的吸引力更强,因此需要广大新闻从业者走出故事化新闻写作误区,创作更多高质量的新闻写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