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技巧
能够养眼的,一定是美文,我们一般会想到散文、诗词、歌赋、书信,很难想到公文。这也不奇怪,公文给人的感觉,就是官样文章,“板着脸”,枯燥乏味、八股应景,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形象。?
【摘要】地方党报新闻如何避免板起脸孔、一本正经的说教风格,写出让人喜闻乐见的新闻?笔者认为,另辟蹊径、创新思维,不走寻常路,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是“硬”材料做“软”处理;二是变“等货上门”为“上门要货”;三是新闻报道就是“讲故事”;四是逆向思维另辟蹊径。
门外汉怎样才能变为内行?杨玉辰:要详尽回答这个问题,恐怕要写厚厚一本书。而即使熟读乃至背熟了这本书,也未必就成了写作的“内行”。这说明:
怎样把压力变成动力?杨玉辰:初当报道员,见报稿的数量、质量总与领导的要求有距离,因此思想上产生压力,这是不奇怪的。压力感,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正确对待压力,压力就会变为动力。
在“小单位”就不能写“大稿子”吗?杨玉辰: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小单位”和“大稿子”是指什么而言。你是“总公司或县级单位的报道员”,那你说的“小单位”指的就是基层单位,而不是大机关。这恐怕不会猜错的。但这个“大稿子”,理解可就不同了。其一,“大稿子”可以理解成事关大局,有大机关、高级领导人活动的稿子;其二,“大稿子”也可理解为篇幅...
【作者按:本文是我“公文写作之‘科学原理’”系列文章之一,是跨界思考试验的成果,发表在《应用写作》2021年第3期上。标题模仿了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香农的《通讯的数学原理》。C.R.劳在《统计与真理——怎样运用偶然性》一书里写道:“在抽象的意义下,一切科学都是数学”。笔者感觉,数学是一种普遍原理、是一种普遍规律,很多自然现象都...
编者按:记录伟大时代,讲述生动实践。在报道手段丰富多样的今天,如何以小角度展现大主题,用融媒手段生产“网感”产品,是每一位全媒体记者都要做好的必答题。今天,我们邀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一等奖获奖作品《十八洞村龙金彪的Vlog|脱贫之后...
记者应积极探索并创新表达方式,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以百花齐放的清新文风,不断提高新闻报道吸引力和可读性,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华尔街日报》是美国最大的财经报纸,它精于讲故事,尤其是故事人物、语言、细节的安排。人物语言是贮存和释放信息的直接形式,记者着力“炼字”、“炼句”,直接引语力求简洁,言约意丰,中间还不时穿插事实或者背景。
在党政机关从事文稿服务,必须把对党忠诚作为生命线,把履行政治责任作为根本点。除此之外,有没有文稿写作进阶之道呢?笔者结合多年文稿服务实践,谈一谈文稿写作的“一二三四”。?
在写作成才的道路上,常常横着一个又一个的障碍,心理障碍就是其中的一类。因此,能主动准确地发现这些心理障碍已属不易,要有效地战胜这些心理障碍更不是一件立竿见影的事。这里,只就网友提出的三种心理障碍,谈谈克服它的办法,仅供参考。
我一直有个观点:文章是一个文字生态系统,由主题、结构、语言、材料、表述和字、词、句、段等不同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必然有特定的系统关系,不可孤立地理解。
所谓文章结构,就是情节的时空编排,简单来说,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流水账自然是糟糕的结构,因为它没有经过再创作。一个人可能出门、吃饭、坐车、上飞机,不代表故事就要这么写,只要情节需要,从飞机离地时那声怪响开始也是可以的。?
新闻为什么吸引人?一是事实与读者有关,对他们有用,人们都有求知欲望——想知道。二是这些事实少见,有新鲜感,可以实现告知功能。三是叙述精美,能够在阅读后获得审美愉悦。想方设法让“实话实说”的新闻“实话巧说”,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编者按:2021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每年两会的新闻发布会现场都是各家媒体的“必争之地”。在海量的信息“富矿”中,如何避免素材堆砌、贪多求全,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现场特写?本文作者以2020年的实战为例,向大家分享如何在发布会中捕捉动人的瞬间,收割...
又是一年两会时。虽然今年仍以不见面的“云采访”为主,但采访实质并没有变。作为一名多次跑过全国两会的地方分社记者,现以自己浅显经验为例,和新上会的同事与同行、特别是来自地方的媒体朋友聊聊,如何跑出高分稿??
长期身处县市报,总会听到记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这阶段没什么新闻可写,写来写去还是老套套;我们跑的是“冷线”,不像有的热线好跑,写出来都是头条新闻;一年唱的都是四季歌,弄不出什么好新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