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技巧
在生理学上,头痛脑热不算大病,但如果忽冷忽热,变化无常,那就要治一治了;在写作上,兴致来时,快写快发,情绪低时,少写或不写,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自己的采写实践过于依赖于情绪,只有高兴时才写,不高兴就不写,或者多“冷”少“热”,久“冷”不“热”,那就应该引起重视了。
感觉,是阅读者在阅读实践中捕捉到的感官体验。对阅读者来说,美好的阅读体验是永恒的心理预期,谁满足了这个预期,谁就能受到读者青睐。于是乎,对写作者而言,满足读者的心理预期、给读者制造感官刺激,就成了永恒的写作使命。
3月26日,读者拙诚在“三好公文课”上留言道:老师,近期市里针对党史学习有4次专题研讨,感觉已经写无可写了,能开个课讲一下吗?
“某某某对记者说”“某某某告诉记者”“某某某介绍”……在新闻写作中,这类引语表述很常见。特别是在新闻通讯写作中,如果过多运用此类表述,容易破坏新闻阅读意境,不免让人审美疲劳。
在美国工作期间,我一直关注在美华人的状况。历史上,在美华人曾因《排华法案》备受屈辱。直至今日,对华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然而,曾百般忍气吞声的在美华人近年来有了一个重要变化,那就是身为亚裔但不再忍受当“哑裔”,而是对各种形式的歧视挺身说“不”。?
无论是“凤头”还是“虎头”,指的便是最能够打动人、吸引人的切入点。如同任何新闻报道的标题一样,国际通讯的开头亦需反复锤炼,精心打造,其目标虽然一样,具体做法却可以千方百计,各有千秋。?
有了立意之后,就要更为具体地考虑这座房子是个什么结构。它的开头怎样开,结尾如何结,中间放些什么内容,怎样能够做到在有限的篇幅内,将最有特点的内容提炼出来,最终实现立意的目标。?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这个世界很精彩。为何同样生活在一个世界中,有人就能看到精彩,表达精彩,从而活出一个精彩,有人却熟视无睹?从国际新闻业务角度来看,是否善于观察、积累、思考,从而练就一双慧眼,进而厚积薄发,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对外部世界认识和表达的良性循环,是一个成败的关键。
“某某某对记者说”“某某某告诉记者”“某某某介绍”……在新闻写作中,这类引语表述很常见。特别是在新闻通讯写作中,如果过多运用此类表述,容易破坏新闻阅读意境,不免让人审美疲劳。
写材料跟做事情一样,要通篇谋划,精心布局,有的放矢,恰到好处,符合写作的大体原则,不能“越位”、“碰壁”。根据经验,简单总结了写作的“十忌”:
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本来嘛,写稿子就是为发表的,倘若稿子见不了报,那自然就觉得“不好交代”,“有失面子”。其实,这个问题不光初学写作的通讯员会常常遇到,就是老通讯员和熟练的记者也难以避免。稿子的成功与否是多种因素决定的。在许多情况下,稿件的失败并不在于作者写得不好,而在于时机把握不准,事迹不够突出,报社宣传重点发生了变化等原因。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