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技巧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能传神,眼能留情。一个好题目,等于一个人长了一双好眼睛。现在,报纸版面上精彩的题目还是少,仍有不少老掉牙的题目。“今日大寨”,就是一例。从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今日大寨”不知用过多少,连个“大寨今日”都没有。1994年春天,我到阔别十五年的大寨采访,郭凤莲说:“老段写写今日大寨。”我说:“文章...
新闻报道要求快,有的很急的稿子来不及细推敲,赶时间也是需要的。但多数的消息、通讯、杂感、文章等稿子,写完后不必太急,冷几天(放起来),再修改,是非常必要的。你要知道好稿子是改出来的,不肯下功夫修改自己文章的人,是不能进步的。
编辑部收到通讯员寄来的工作报告和简报的确不少(有的稍加改编的),有时很受欢迎,因为它能给报社提供大量的实际情况和信息。但是为什么见报的又少呢?这里需要弄清新闻报道与报告、简报的不同点,不能用写总结报告的尺度来衡量新闻报道。要知道,报纸的指导性在于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而不是某地区的成绩表和功劳簿。所以,你要真想多反映你那个地方的成绩和...
好的选题角度才能成就好的内容,进而吸引用户阅读。对于新媒体创作者来说,切入选题的方式有哪些?如何才能找准选题?今日,《传媒茶话会》继续推出第2讲《选题角度:怎么把下三路的新闻做成上三路?》。?
很多文案都有这个情况,明明觉得自己已经写得很好了,但往往去到领导或者客户那里,轻者被打回原形,重者免不了一顿骂。一般不能让领导或者客户去就文案本身的表达进行理智的讨论的话,按照我的经验,你一定是写出了无效的文案,踩到雷区了。什么是“无效的文案”...
2018年,我国发生很多重大的新闻,这些选题大多是可以获得省奖的。其中一些选题受到了新闻工作者的重视,但也有一些选题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在宗教活动场所升挂国旗”,就属于被新闻从业人员和新闻奖评委们忽略的选题。?
写好公文,需要先有充分的酝酿和准备,才能做到对整篇公文胸有成竹。在几十年的机关工作经历中,我体会,想练好公文写作本领,首先得完成好公文写作的构思。具体怎么做,推荐从以下4个“问题”入手。?
主要有:会议的名称、开会的时间、地点、出席人、列席人、主持人、记录人。这些内容可以在宣布开会前写好。至于出席人的姓名,会议人数不多,可一一写上。会议人数多,可以只写他们的职务作为提示;也可只写总人数。如是工作例会,可只写缺席人的名字和缺席原因。...
写材料是单位工作中最头疼的一项工作,很多写材料的朋友接到材料任务,经常是一头雾水,无从下笔。所以科学合理的“抄”是一条相对快捷的方法,但是要提醒各位的是这个“抄”不是剽窃别人文章,而是在反复学习、仔细研究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吸收...
文字是党政办公厅(室)履行职能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办公厅(室)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决策参谋能力建设,对办公厅(室)同志文字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那么,怎样提高文字水平呢?结合工作体会,我概括有八个方面。?
本文是我《公文写作“相对论”》的节选,讨论如何树立“柔性写作”思维以适应相对性写作问题。我在之前的文章已经说过,公文写作有明显相对性,没有绝对的方法,没有一层不变、“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准则。正所谓“文无定法”,关键是看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什么人,因为什么事情,用什么文种。
大家好,我是中新社上海分社记者李姝徵。追台风、战高温、扛极寒……跑气象新闻,体力很重要。但要写好气象新闻,更少不了“有脑”“有心”和“有趣”。作为一名“追风少女”,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如何写出一篇生动活泼的气象新闻。
我是一名地方分社跑经济线口的记者,日常的采访报道工作经常碰到各种经济数据。每到特定时间节点相关部门总会发布几页数据报告。而我所在的湖南,经济比不上北上广、关注度也不如区域中心城市,如何从一长串的总值、增加值、增速、占比等经济指标中找到对外关注点...
最近刷案例,看到网易云音乐亲子频道的一句文案:上学了,孩子是父母弓上射出去的箭。那可能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家长的责任可能就是送孩子更好的离开自己。?
写文章有深浅之别,深度报道分量重,浅层稿件缺乏吸引力。通讯员一般写浅层稿件较多,不善于采写深度报道。有时也想试写,但由于思想、笔力达不到,做起来难度大。因为难,就需要知难而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通讯员在写好一般稿件的同时,可以下决心爬一爬深度报道的“虎山”。根据我多年采写深度报道的得失,归纳起来是:处理好五个关系,把握住“五...
不一定。我们国家大,地盘大,中国人爱大,提口号离不开大,办酒家离不开大,写新闻报道也习惯大。我认为,要研究研究这个“大”。1995年秋天,大庆油田举办通讯员培训班,我去讲了三天课,其中一课的题目叫“大中取小,小中见大,试谈开发大庆新闻源”。大庆新闻资源丰富,通讯员采访天地大。遍地的小井台,一个个小小井台上“磕头机”日夜不停地工作,它与...
编辑部的确有大麻袋,专装没有被采用的稿件。但是,对通讯员的来稿,编辑同志还是认真过目,精心挑选的。我也常常收到不少通讯员来稿(作者有认识的,有不认识的),尽量挤时间看看,如发现新闻性强的好稿,就及时向版面推荐。说句实话,收到通讯员来稿(并附有热情的来信),被选中的很少,大量的不得不忍心装进麻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