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技巧
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说过:“采访是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细细琢磨,觉得此话不无道理。从报刊上的一些失实报道看,属于故意造假的只是极少数,大部分是作者采访不深入,粗枝大叶造成的。因此,在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工作中,研究如何在采访中把住假的东西,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笔者做了几年新闻工作,采访中的甜酸苦辣都尝了点,这里结合自己的实践,就采访中容...
如果你认为这是一节只属于专业创作者的课程,那就大错特错了。有关如何写作这件事情,几乎贯穿着人生的始终。比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一直到高考,我们都要练习怎么写好作文。优秀的作文能在高考中获得六七十分,甚至让人名满天下——2001年那篇高考满分作文《...
公文政策性鲜明,实效性突出,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为了确保公文的权威性与规范性,一定要增强质量意识,在文稿写作、审核等环节严防差错发生。本文选取了三类常见语病,举例简析,以供参考。?
常常会有领导批评,说某篇材料“水份多”。这个“水”,比较常见的有:“水”在缺乏思想性,观点不鲜明,语言平淡无味,白开水一样;“水”在不够凝练,看起来洋洋洒洒,一大堆,但没有讲到位、讲透彻;“水”在不分场合、不看对象,应当重点写的没写,或者写了,但是被淹没了;等等。说到底,就是没有把要表达的内容,很好地解构出来、提炼出来,文稿成色不足、...
业余报道员往往会遇到正常工作与采写稿件的矛盾问题。和大家一样工作、学习,休息吧,确实没时间写稿;占用工作时间写稿吧,本职工作耽误了,领导不满意,自己也觉得不好交代。怎么办好呢?下面几点可供你参考。
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据我所知,在以往新闻培训学员中,有一大部分是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习的,都有一个“业”和“余”在时间上的冲突问题。不瞒你说,我当新闻干事时,也参加过培训学习,不妨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没有‘金刚钻’就莫揽‘瓷器活”,说白了就是“有多大的本事干多大的事”。乍一看,这话似乎是尊重客观实际和实事求是的,其实不然。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而一个人在某个方面的主观能动性究竟有多大,有时连自己也难以估量。再说,随着一个人知识的增加和实践的深入,其能力也是在不断提高的。过去不敢揽的“瓷器活”,现在很可能已不在话下了。从这个角度上讲...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第三十届(2019年度)中国新闻奖的显著变化之一是文字消息奖项的参评媒体从报纸、通讯社扩大到网络媒体、移动媒体。这是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需要。首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的4件网络消息作品具有“样板”...
新闻写作要求是用事实说话,语言要准确地、生动地传播事实。新闻要按新闻的规律办事,事实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是激发记者灵感的现实,新闻报道就是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记者写新闻就是选择、叙述事实,通过归纳、鉴别、组合,让事实呈现出本来面目...
近日读书,进一步了解到很多文学家都有注重积累、善于积累写作资料的好习惯。比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了积累诗作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贴上标签,存放在一个7层的木架上。平时,他收集到资料,就放到对应的陶罐里,一个罐子装满了,就另取一个新罐。等资料积累到足以支撑写作时,就把陶罐清空、完成作品,然后开始新一轮的资料收集。据说,一共75...
从最重头的全国两会,到博鳌亚洲论坛、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进博会等年度国际性盛会,再到平常数不清的各类会议,“跑会”可以说是一名财经记者的工作日常。?
人们看戏,剧情的结局怎样,往往出现在高潮,正所谓“好戏还在后头”;阅读小说也是这样,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要到后面才把底细告诉读者。但是,新闻导语写作就不同,导语写作要让受众在开头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新闻导语,简单说就是新闻的开头,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事实和亮点。虽然看似简单,就那么几行字,但要想写出彩还得需要动动脑筋。下面给各位介绍一下新...
大学的许多老师和管理者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写作,但我们的写作水平往往差强人意。我怎么也搞不明白我们这个行当明明非常重视学术写作,为什么很少有人讲授如何写作呢??
农历己巳年春,《新华日报》在一版显要位置刊登我采写的通讯《当惊马即将冲上跑道》,编辑部还专门配发了短评。作为作者的我,深感这篇通讯来之不易。
说到会议报道,编辑同志往往皱眉头,作者也感到头痛,但会议报道毕竟不能没有。在少登会议报道的同时,研究如何把会议写得让人爱看,是很有意义的。笔者做了几年新闻工作,写了一些会议报道,这里,我结合实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