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技巧
“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这句话,在体制内写材料同样适用。其实,体制内写材料,有点像写社科类的学术论文,既要全面梳理研读有关文献,做好文献综述,又要结合自身思考,搭建框架,有机抄录。写得质量高低,既取决于思维、视野、见识,又取决于“抄”的广度、深度、高度。
怎样写好文章?这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好话题,还是一个从古至今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题。正如“文若其人”,一篇文章就是对作者的真实反映,既代表其立场和观点,也代表其风格和个性。?
视觉叙事即利用图形、图像、图片和视频,以触发观众的情感,产生交流,进一步激励观众采取行动。对于一个叙事者来说,你希望观众在体验之后做什么?先思考到这一步,再回到原点开启这一切。?
各级党组织起草的请示报告,是指《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规定的党组织请示报告方式中的书面正式请示报告。起草请示报告,必须以《条例》为基本遵循。?
作为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凝结着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孜孜追求与不懈奋斗,凝结着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进步和创新成果。
新华社原社长穆青有句名言:“脚板下面出新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身体力行,对于新闻采访肯下笨功夫,从不马虎懈怠,因此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佳作。
深入采访是突破事物表面现象后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能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和一般规律的采访活动,要求记者有探索者的顽强精神,在调查研究上下苦功。通过20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笔者深刻体会到,缺少新闻线索,新闻写得不生动活泼,新闻报道失实,这些都与记者的采访有关,特别是与记者没有深入采访有关。七分采,三分写,只有到现场去,进行深入采访,才能写出...
【摘要】为顺应新闻传播方式新变化和媒体融合发展新趋势,《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参考消息》等中央媒体,以及《南方日报》《文汇报》《广州日报》等地方主流大报先后进行改版升级。这些主流纸媒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强化内容底色,做足报道深度,实现了“跨媒介互动”,推动了全媒体变革,彰显了大报权威品格,提升了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关键...
又到新闻传播学硕士论文毕业季,作为导师指导硕士论文是一累活,之前我写一篇推文《吐槽研究生论文写作“十八怪”》,得到许多导师的共鸣。但是对于研究生,光是吐槽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呀,因此我整理这些年指导硕士论文写作的一点经验分享给大家,其提升论文写作...
业内一般把新闻报道中的差错归纳为三类,即政治性差错、事实性差错和技术性差错。1、政治性差错。多指一些导向性的或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一致甚至相违背的错误观点和提法。比如,有的媒体借反思改革否定改革,认为改革改错了;有的媒体在台湾地区选举...
言论是以说理为特点,并以此打动读者,说服读者的。如果说理文章板着面孔,正襟危坐,以刻板、冷漠、呆滞的面目出现,或者通篇言之无物,隔靴搔痒的空洞大道理,读者读起来就会味同嚼蜡,谁又原意看呢?
一、讲好一个故事,首先是故事本身要具有深度和广度。2019年春天,偶然看到一段视频,讲述一位77岁的藏族老人定期上山清理游客垃圾,每次他需要步行10多公里,靠着一根绳索穿梭于悬崖峭壁之间,垂直落差达到1000米。巍峨雪山、跋涉的垂暮老人、拾捡起...
新闻采访写作忌“拣到篮里都是菜”的作风,言论写作也是如此。有时,你手头会有很多可写言论的素材,从总体上说,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每个阶段、每个时期都有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有的是中心工作的需要,有的是群众的呼声,那就要看作者的观察分析能力了。
写言论要出思想,而思想也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作者对某件事物与之有联系的事物进行广泛的联想和深刻的反思。不少同志觉得,写言论出思想难,出新思想更难。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这次2020年度江苏省好新闻(文字作品)的评选,全省共有82家媒体报送了604件作品,经过4天时间评阅,产生了一等奖65件、二等奖142件。笔者首次参与江苏省好新闻评选,在翻阅这些作品时,反复思考的是:什么样的新闻作品能体现全省媒体人的最佳水准,在这34.2%中占据一席之地?尽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想这些优秀作品都...
典型发言材料是机关工作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文体,是在相关会议上谈经验做法、谈工作成效、谈体会收获、谈下步打算的综合文稿,主要为了总结经验、启迪思想、推动落实。其主体既可以是单位集体,也可以是个人,一般以口语为主,使用第一人称。在写作方法上,应主要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