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方法技巧

熊建:?把一般消息变成头条稿

有这么一件事——云南省金融办主任刘光溪曾在泛亚金融论坛上表示,昆明目前的建设定位是“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并拟用20年的时间建成泛亚金融中心。

老记说事 2021-07-27 62
如何写好报告文学?

如何写好报告文学?

融媒体时代虽然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但万变不离其宗,最受读者喜爱的依然是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内容。其中报告文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方式。?

老记说事 2021-07-27 60
如何做到“一鱼多吃”?

如何做到“一鱼多吃”?

现在媒体记者采访写稿后,都考虑如何“一鱼多吃”的问题。何谓“一鱼多吃”?就是稿子写成之后,在多个平台发送,以求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老记说事 2021-07-27 53
5种方法教你模仿出好文章

5种方法教你模仿出好文章

所谓借题发挥,就是通过移花接木的手法,把他人作品中的“情节”“情景”移用到自己作品中,产生“老树发新芽”之效。借题发挥,分为借“情景”和借“情节”两种:?

传媒茶话会 2021-07-26 58

怎样写好一篇新闻稿

这是每个通讯员都要面临的问题。看似简单,却能决定你的格局。有的通讯员是为“钱”而写,写一篇就能获得奖金;有的是为升迁、评职称而写;有的是把写新闻当作事业来追求。

采访编辑圈 2021-07-22 60
严把三关,让公文顺畅“进”、高效“转”、合格“出”

严把三关,让公文顺畅“进”、高效“转”、合格“出”

近年来,中央统战部办公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公厅(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等要求,一手抓制度规范,一手抓日常运转,切实做好部机关公文收发审核、内部流转等...

秘书工作 2021-07-22 52
想写出有深度的调研报告,这几个方面须注意!

想写出有深度的调研报告,这几个方面须注意!

调研报告是为领导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坚持问题导向,敢于触及实质问题和深层次问题;就要避免泛泛而谈,深刻剖析原因,讲清事实、讲透道理;就要避免对策治标不治本,发现并掌握运用客观规律,提出具有很强针对性、可操作性、标本兼治的对策建...

秘书工作 2021-07-22 65

一位资深体制人对公文写作的“四句箴言”(内部讲义)

对公文这一话题,党政军企,任何一级组织,哪怕是体制外的,都不可能置之身外。很多大学还专门开设了这门课。按照定义,“公文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法定团体等组织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形式的书面材料”。这里,我们把公文的定义“泛化”一下,职场上“非个人用途”的写作姑且都称之为“公文写作”。毋庸置疑,公文写作很重要,这项能力是职...

职场写作 2021-06-10 51

十年写作不寻常,我在千磨万击中悟出一个道理:使“寸劲”得“寸进”

近来,不少读者朋友加我微信,探讨写作感受。有朋友感慨说:“自己写了一两年后,仿佛遇到了天花板,水平提升太慢了,心里着急。”问我有没有快速提升的方法?我说:“每个人都会遇到能力的天花板,写公文也不例外,很正常,千万不能心急,得慢慢来。”不可否认,钻研方法、追求上进是件好事,我鼓励这样做,但不能急躁。

写的东西太小众,是我错了吗?

写的东西太小众,是我错了吗?

你好。木心的《从前慢》有一句: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每每重温,总想起老家村子里的老钥匙,确实是巧物,铜制的,一根长柄顶着一片圆头,里面镂空雕刻,像小人国的迷宫。开锁也考功夫,插进锁孔后,像掏巨人的耳朵,要轻手屏息,生怕惊醒它把自己拍成...

叶伟民写作 2021-06-10 46
为啥说这篇稿“表达新”

为啥说这篇稿“表达新”

2017年7月13日头版头条《内蒙古骏马奔腾七十载》(见附件)和记者调查《解码“模范自治区”——听亲历者讲述内蒙古七十年》,李宝善总编辑审稿时就表扬“稿子写得好”。刊出第二天,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又予批示肯定:“这两篇报道和...

新闻三昧 2021-06-10 50
如何拍好人文故事?

如何拍好人文故事?

新闻人物类的专题摄影,首要是选人。在新闻事件中,摄影记者确定报道题材后,要有清晰的思路,充分了解要拍摄的内容、拍摄的方式以及材料、背景等。?

老记说事 2021-06-10 60

陈汉忠:放下架子,切忌居高临下

记者或通讯员下去采访,一般是受欢迎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有受“冷遇”的时候,给采访带来困难。对此,该怎么处理呢?笔者根据所见所闻和自身采访中积累的点滴经验教训,随笔记下,愿与广大新闻爱好者共勉。

老记说事 2021-06-10 57

陈汉忠:适度用典,力求增色

写言论文章,恰到好处地引用点名人名言,或借一段典故发挥一通,自然会使文章增色。但如果不问青红皂白,不管需要与否,过多地滥用一些冷僻的典故和名言,弄得不好,会产生画蛇添足的效果。

老记说事 2021-06-10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