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技巧
党报新闻工作者是宣传战线上的中坚力量。无论平日采写新闻报道(包括拍摄、制作新媒视频作品等),还是创作副刊作品,也必须迈开双腿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敏锐洞察精选视角,独立思考而不落窠臼,打磨笔力而力求出新,才能真正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三好”作品。
细节描写是让故事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品质,而这种品质正是一个能够打动人心的故事和一个冗长乏味的故事的最大区别。重大典型报道,更需具备这种“品质”。
写新闻报道,尤其是长报道,就必然涉及到文章“节奏”的问题,报道如何读起来抓人、酣畅,不一定辞藻运用水平多么高,也不一定是人物故事多么离奇曲折。真正的技术问题是讲述方式,会不会讲故事?一是你能有一种敏感去抓住最具戏剧性、冲突性的情节,二是你能控制叙事节奏。故事的讲述方式决定了它吸引人的程度。无论承载人物通讯的是新闻纸还是屏幕,是党媒还是...
【摘要】深融时代新闻如何突破同质化、过载化、碎片化的窠臼,实现“异质”突围,必须从理念、选题、采访、传播上“四位一体”着眼,做好新闻内容生产供给侧改革,强化内容建设,突出问题导向,注重实地调查,推进深度融合。
在日前揭晓的2020年度陕西新闻奖评选中,笔者撰写的发表在2020年10月30日榆林网(塞上明珠网)塞上风论坛的文字评论《想起延安“嘀嗒”声》荣获二等奖。这是榆林网文字评论首次荣获陕西新闻奖。
撰写文章时,要追求文章语言的逻辑严密性。在实际行文过程中,容易存在一些逻辑错误,甚至在一些媒体公开发表的文章里仍存在许多典型的不合逻辑的语病。本文主要与大家分享常见的属于“概念与判断”类逻辑差错的修改方法。
写出一篇不落俗套的文章,完全看构思的创新程度,而创新往往来自突发的奇想,即灵感乍现。写作灵感是种很奇妙的心理体验。诗人艾青说:“所谓灵感,无非是诗人对事物发生新的激动,突然感到的兴奋,瞬即消逝的心灵的闪耀。所谓灵感,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灵感应该是诗人的朋友,为什么要把它放逐到唯心主义的沙漠里去呢?”(《诗论》)
写作要练笔,这是常识,但练什么,却无甚共识。有人练词,有人练句,还有人整篇抄文章,恨不得背下来。总之,看起来很忙,细想却似是而非。像大考前焦虑的刷题党,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很努力却未必写出好文章,这不只是因为天赋,实际上,大部分写作还不需要作者比拼天赋,只需要持续的训练、合适的心态、创新的选题和基本的表达功力,一个资质平庸的作者也能写出好文章。对于那些想写东西,并且想写好的人,如果没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脉搏,脉搏的跳动是历史的呼吸过程。跳动和呼吸的细节是历史的一个个缩影、一张张碎片。一个个细节连接起来,汇聚成了历史长河。没有时代气息的瞬间不会被人们记住,没有细节的历史就是空架子。
2017年4月1日,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挂牌。挂牌4年来,浙江自贸区舟山区域走出了一条“无中生油”“聚气发展”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一中心三基地一示范区”(即国际油品交易中心,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国际油品储运基地、国际石化基地,以及大宗商品跨境贸易人民币国际化示范区)建设结出丰硕果实。作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舟山分社的记者,从中国(...
文章要做到形与神的统一,历来就有“形散而神聚”之说。职场上的公文材料也是如此,不但要讲究“有形”,更要讲究“有神”。有形而无神,是“花拳绣腿”,空有一副好皮囊,华而不实,好看不中用;有神而无形,没有一个“好身材”、一副“好样貌”,神也无所依托、难以体现,照样引不起人的兴趣。好的材料,要“塑形”“赋神”并重,做到形神兼备、形神合一。
写作总打不开思路,怎么办?我给大家推荐“三分法”:分类、分块、分层。这不是什么“奇招”,而是基本的逻辑方法,通常从一个笼统的概念出发,以不同维度层层切割成若干子概念,最终形成一个金字塔观点体系,通过分解概念达到深化认知、拓展思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