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技巧
编者按:本文作者是地理专业毕业生,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实践中,常常思考“地理”与“新闻”的“两下锅”问题。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地理学具有很强的“跨界性”与“繁殖性”。有学者形象地将地理学比喻为“母鸡”,“生出”众多地理分支学科之“蛋”,而它能否“生出”一枚“新闻地理学”之“蛋”呢?本期来和小牛一起走进中新社海南分社社长杨旭的“地理与新...
通讯员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写稿。写新闻稿不同于写工作总结。工作总结总是这么开头的:“今年以来”“六月份以来”“上个月以来”,等等,新闻可不能这么写。新闻要讲时效性,就要写“今天”“昨日”等。消息要写好导语,把最重要的放在最上面。
本网从今天(10月29日)开始推出《名家名记话新闻》专栏的第9个系列文章: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文学硕士姚赣南老师撰写的系列文章,与大家分享。
一、强文眼,就是锻造文章的“筋骨”①对主题立意的“承接呼应”②对架构逻辑的“形成塑造”③对语境情境的“调音定调”④对思想洞见的“尖端放电”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每个环节都受心理机制的约束。积累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属于写作的准备或“前写作”范畴,因而也受心理机制约束。心里机制若是对了,知识就能在时间的函数里日积月累,形成持续增量,若是错了,积累过程可能变成“0”当头的乘法,无论怎样算,结果都是“0”。
采写红军遗骸保护的敏感题材,要注重新闻“四力”的综合运用,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不仅要求记者具备敏锐的新闻捕捉力,找准切入口,还要注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这样才能写出成功的有久远影响力的报道。
春节前夕寄给海外亲人的包裹,世界杯期间销量暴涨的小龙虾,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国潮国货......除了镁光灯聚集的各种高大上的会议,寒来暑往的四季变换和一蔬一饭袅袅升起的人间烟火同样蕴藏着丰富的新闻线索,等待被挖掘。本期中新社上海分社记者李佳佳将分享独门秘籍,带你寻找“新闻富矿”。
10月11日,暌别多日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开幕,作为举办地的中国云南再次成为世人的焦点。素来被称为“物种基因库”的云南曾因动植物的繁衍、迁徙频上热搜,如何写作生物,进行有趣科普?如何以一个生物入手写出大文章?
“快餐化”新闻生产极大加快了记者的工作节奏,使得他们投入更多精力追逐“更新、更热”,就提高新闻时效性来说,这无疑是件好事。但是,满足于写稿更快更多,习惯平面还原事实碎片,记者思维能力可能面临退化风险。
2016年9月12日上午,国家高速公路网包(头)茂(名)线黄延高速公路扩能工程北段建成通车。延安日报和陕西日报均派记者进行了采访,我们先来看看他们采写的报道。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西汉官吏唐蒙受命说服夜郎侯归汉,得到夜郎侯的同意。为开发西南地区,唐蒙大规模征发巴蜀吏卒,巴蜀士兵役夫苦不堪言,或逃亡,或自残。为控制局面,唐蒙以军法诛杀其首领,引起巴蜀百姓惊恐不满。汉武帝派司马相如回到巴蜀,“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圣上)意”,因此就有了司马相如这篇《喻巴蜀檄》。
通常印象中,职场上的文章和一般的文学作品不一样,显得正式、严格,要求高,但实际上,这并不影响职场文章也有“靓”的需要,从审美角度来讲,和文学作品并无二致。相信每一位笔杆子都希望自己起草的材料得到认可,如果领导给予表扬,或者同事给予夸奖,或者成为业务工作开展的指引,那心里更是成就感满满。
什么是写作力,如何提升写作力?这是笔杆子普遍关心的问题。按系统论观点,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都有特定要素、结构和功能。在此理论框架下,必须把写作力的组成要素、结构机理搞清,将之拆解为若干“子能力”来审视,方才能真正理解其本质和内涵。
面对浩瀚书海和有限时间,有选择地读书、读到真正的好书,能使人开阔视野、学到知识并获得迅速的进步。对于广大新闻从业者而言,由人民日报出版社策划出版,人民日报地方部副主任费伟伟或主编、或撰写的“人民日报记者说”系列丛书,无论从理论认知层面还是实践探研而言,都是一套值得花点时间认真研读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