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技巧
我在多个场合讲课时,都会强调一个观点:写作,写的是思维,写作者的比拼,最终是思维的较量。可以说,在写作之路上,谁能首先解开捆绑思维的绳索,跳出既有框架的苑囿,谁就能获得思考的自由,在思想的草原上自由驰骋,摸清写作的门道,抢先吃到肥美的水草。
如果说文献资料和研究数据是一篇学术性文章的血肉,结构就是它的骨骼。没有清晰的结构,文章就是一盘散沙,纵使研究数据再漂亮,文献资料再丰厚,文章也了无生气,不知所云。乐高积木在全世界都很畅销,除了孩子,成年人中也不乏资深爱好者,这既说明将散乱无章的素材转化为井井有条的成品是埋藏在人类基因中的共有特质,也说明搭建结构并非信手拈来的易事,需要...
一般说来,写好人好事的稿子是难以见报的,特别是为全国性大报投稿。这是为什么呢?据编辑们讲,凡写好人好事的稿件,往往有以下弱点:
你说的“沙里淘金”的问题,实际上是对已掌握素材的选择、筛选和提炼的问题。这个过程是稿件写作的关键,但由于不同的作者所面临的不同情况,不容易用很简单的语言就能说清楚。这里,只能就带普遍性的问题谈点意见。
编辑所说的“立足点”不高,我理解就是稿子的主题思想(或曰立意)不高,给人一种肤浅、新闻价值不大的感觉。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开会是记者的宿命,但会议报道最容易陷入套路化、空洞化、八股化、材料化。读者可谓有“三怕”:一怕领导讲话虚话多,老调重谈;二怕“套路式”报道,千会一面、千篇一律;三怕会议通稿直接“拿来主义”,淹没了“活鱼”。
如今,在公众号上写作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哪怕你拥有的知识再丰富,掌握的技巧再多。但是,你随便写的任何一个选题,可能已经有无数人都已经写过了。
【摘要】新闻报道现场感,是指新闻记者在新闻写作中,根据自己所见、所闻、所感,通过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描述,再现新闻事实发生时的场景与气氛。本文从三个方面浅析如何增强新闻报道现场感,进而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相信你过去看过一些文章,有这样的感觉:有的文章读起来,感觉非常的干燥,读一会儿就读不下去了。而有的文章,却引人入胜,读起来特别的鲜活生动,欲罢不能。造成这两者之间差别,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对于,没有写作过的新手,对写作是恐惧的,感觉写作是一件痛苦的事,这也难怪,这是人的天性,对未知是恐惧的。就好像很多人害怕黑夜一样,因为对黑夜看不透,看不到黑暗处东西,而当白天来临就不恐惧了。写作也是一样,如果只是想,面对未知的写作世界,恐惧是很正常的,但是只要你进入了写作的领域,就会觉得也不过如此。
解放日报采编人员作品研讨会——高渊作品研讨会,10月20日在B1楼1050会议室举行,希望借此形式在报社形成浓郁的业务探讨氛围和风气,提升整体采编水准,培养名记者、名编辑,多出好作品。
摘要:新闻发现力是新闻生产的基本过程之一,也是一名记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终身锤炼的本领。本文通过案例剖析,提出记者提高新闻发现力应把重点放在技巧意识、受众意识和全局意识上,而这三种意识都是建立在走深走实的基础上。因此,走深走实就是新闻发现力的源泉,也是媒体融合背景下,记者发掘好新闻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