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技巧
本网从今天(11月22日)开始推出《名家名记话新闻》专栏的第10个系列文章:资深媒体评论员,多所高校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陶建群老师撰写的系列文章,与大家分享。
今年国庆节后,为《老记说事》公众号写了10篇系列文章,今天发表的是最后一篇。在这篇“收官之作”中,咱们就不讲新闻写作技巧了,而是与通讯员们谈谈心,说点希望。
个人年终总结,是对自己一年来的工作进行全面回顾、分析、研究、提炼,以达到总结成绩、得出经验、找出不足、明确方向的目的。“文如其人”,一篇小小的总结,往往能从一个侧面看出一个人的理论素养、思维能力、概括能力、逻辑能力和文字功底,甚至其工作作风,包括工作实不实、考虑问题深不深、对自己要求严不严等,都可以反映出来。因此,首先要端正态度,做到...
一款产品的上市发布,他必须要有一个规范化、标准化的流程:原材料的选购-产品设计-零部件的加工与组合-产品包装-上市发布。
一次,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看了地方部两期业务研讨快讯后,对其中两处特别赞赏。一是云南分社徐元锋、杨文明文中写的“一周采访独龙江,一周挑灯细打磨”;二是安徽分社钱伟稿中提到与刘杰社长“整整一天时间,一句句读,一字字改”。“我认为这种精神和作风既是两稿成功的关键,也是我们写好稿、出精品所不可缺少的。”
提起《人民日报》,你会想到什么?是形象高大的官媒?是捍卫公正的权威?一举一动都写着“专业、靠谱”?这些都没错,但《人民日报》也绝对是写作届“三好学生”!认真阅读后不难发现,在它看似严肃的外表下,藏着的都是妥妥的满分作文啊!
参阅材料是办公室工作中较为常见的材料形式,通过梳理、归纳、总结相关材料信息,为上级建言、供领导参考。如何让参阅材料成为领导了解实情、把握关键、科学决策、指导工作的有力支撑,需要把握好“五个度”。
通常印象中,职场上的文章和一般的文学作品不一样,显得正式、严格,要求高,但实际上,这并不影响职场文章也有“靓”的需要,从审美角度来讲,和文学作品并无二致。相信每一位笔杆子都希望自己起草的材料得到认可,如果领导给予表扬,或者同事给予夸奖,或者成为业务工作开展的指引,那心里更是成就感满满。
一、强文眼,就是锻造文章的“筋骨”①对主题立意的“承接呼应”②对架构逻辑的“形成塑造”③对语境情境的“调音定调”④对思想洞见的“尖端放电”
年底,除了需要为领导和领导班子拟写高站位的工作总结,朋友们还要写个人的“小”总结。个人总结其实主要还是展现实打实的工作,而且几乎也不用什么太高站位。
接近年底,最近朋友们肯定在为各种年度总结挠破头,我们就抓紧聊一聊怎么写总结。不同主体、不同工作的总结要求存在差异,有的总结要凸出某些部分,有的总结则要精炼某些部分。大体上,总结稿包括这么几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