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技巧
在我看来,到处都有新闻,问题是会不会正确地选择新闻角度。大诗人苏东坡咏庐山哲理诗《题西林壁》,很有韵味,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篇不朽诗作,开拓了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崭新境界,仔细品味,对新闻工作者同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要认识庐山,必须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庐山(横看、侧看、远看、近...
新闻业务上难以忘怀、感受颇深的往事,不胜枚举。但有一事一理,似应忆到论到。典型报道影响大,人物、事件、工程建设等典型报道,要抓住、抓紧。这是我回想1999年1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促进再就业的功臣》,发自肺腑的业务体会。驻站逛街,屡见街头“不挑不捡就业快”的告示;看大连日报、大连晚报,也有类似告示的报道。我探访大连劳动力市场。职业介...
人民群众的生活如大海。江泽民同志对全体新闻工作者寄予殷切希望,“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在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来自怒江峡谷的僳僳族人大代表何海清说,“见到记者真不容易。记者不要老往发达地区跑,那些地方去的人多,写的人也多。你们为什么不到我们家乡的山沟沟里去转转,写一下山里人的生活和愿望?”一位居住在祖国西南边角上的布朗族人大代表...
小时候在家乡的大山里,常常看到老鹰抓鸡的场面。当了记者后,联想到采访,我很羡慕老鹰抓鸡的本领。你看它,先在高空盘旋,选中目标,直扑下去,就能抓住活鸡。这盘旋与下扑有辩证关系,如果只在空中盘旋,不下扑,那是空转,若是不盘旋,就一头扎下去,要犯盲目病。怎么学会老鹰抓鸡式的采访?随田流同志到昌平的一次采访给了我启示。1982年秋末冬初,人民...
夜深了,我深吸了一口气,合上电脑。11月20日晚23:35,伴随着最后一篇稿件的排版和编辑手记的修正完成,我下意识地看了一眼窗外。回想起两个月前做完这学期广电采编课的第一次课堂记录,也是类似的场景。文字是暖人的,从初秋到初冬,我们在西北,在榆中,依偎着,围坐在熊熊燃烧的青春之篝火旁。这是我第一次作为编辑,与40多个人物,同呼吸,共悲喜...
拍摄于2010年11月7日,兰州大学好新闻奖颁发晚会,韩亮与学生一起朗诵。选这张照片的意图在于:盼着学生的新闻之火继续燃烧。拍摄:08新闻郝文辉疫情之下,让新闻实践不断线——写于采写作业展示结束之后盼一场三尺厚的大雪覆盖西北高原的无常——题记老师苦教,学生苦写,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关照时代,贴近生活,实践出真知。2022级专硕《广播...
疫情之下,要自力更生,要延伸课堂,让新闻实践不断线。站在西北看中国、懂中国、写中国。兰大新闻学子虽受限于校园方寸之地,受限于疫情,但是我们依然有办法去实践,去写作,去讲述中国故事。这个办法就是从线下采访变线上采访。每年秋季,我给专硕上《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实务》课。从去年10月中旬开始,这门课有两次规模比较大的线上采访。第一次,去年10月...
今天来讲讲第4把“符号锤”——仿写的优势。汪曾祺说,一个作家形成自己的风格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先模仿,再摆脱,最后自成一家。上面三个步骤,是一个严格的递进过程。一切文字肯定始于模仿,前人学古人,我们学前人,一代一代这样传承下来。搞文字,谁也跳不过“模仿”这一环,这是规律与真理。“仿写”为什么能够成为符号锤?因为它有着独特优势:一是母体...
典型报道,一直是党报的“拿手好戏”,而在重要时点围绕重大主题而采写的典型报道,往往体现着党报的最高水平。当前,在全新的媒体环境和阅读习惯之下,重大典型报道正面临新的挑战。许多读者都习惯了轻阅读,而党报重大典型报道往往给人以正襟危坐、长篇累牍的刻板印象,如何找准典型,写得出彩,对记者和党报来说都是一个必须突破的课题。去年,在建党百年的历...
融媒体时代,短视频行业发展迅猛,一些主流媒体也纷纷进驻短视频市场,注重短视频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短视频成为媒体展示融合报道能力的舞台。在短视频大行其道的当下,时政短视频如何顺应时代拥有新媒体的传播语态?如何让主旋律报道既有流量又能与用户形成情感交流?今天,传媒茶话会特邀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祥敏为大家解析第32届中国新闻...
与其他新闻体裁相比,消息因其“新”“短”“快”的特征成为各类媒体上使用频率最高、数量最多的一种体裁,也被视为记者和通讯员的基本功。写消息看似“小儿科”,实则更能体现“真功夫”。一条好的消息需要具备哪些特点?如何在同题报道中写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消息?今天,传媒茶话会特邀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刘国昌为大家解析第32届中...
好的观点是新闻的眼睛,好的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写好评论能让媒体人脱颖而出,也能让媒体赢得受众。评论如何写得有深度又不失灵气?近日,传媒茶话会对话曾四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客户端总编辑张显峰,探讨如何写好评论。
党内法规文件审核既要删繁就简、去芜存菁,也要拾遗补缺、锦上添花,实践中应当做到“五必清”。01左中括号起草部门必清左中括号搞清楚起草部门,有助于明确沟通协调的对象,明确承担党内法规文件牵头执行责任的主体和承担解释工作的主体。在实践当中,对拟提请党委和政府联合印发的党内法规文件,往往先经政府办公厅(室)审核,再报送党委办公厅(室)审核。...
当年在报社当编辑,事事有变数,唯独两件最风雨无阻:一是出版,二是评报会。前者让人心力交瘁,后者让人爱恨交加,而且两者只隔了一夜。那真是吊着半条命来静候毁誉,偏偏文人多耿直,好就猛夸,坏就狠批,一点情分也不讲。不过有个不成文的秘密却游离于褒贬之外,那就是风格。比如我,如果有人在会上说“这文章我不看署名也知道是伟民写的”,我恨不得要开两席...
读文章很像交朋友,一般先看第一感觉,然后再深入交往。感觉,是阅读者在阅读实践中捕捉到的感官体验。对阅读者来说,美好的阅读体验是永恒的心理预期,谁满足了这个预期,谁就能受到读者青睐。于是乎,对写作者而言,满足读者的心理预期、给读者制造感官刺激,就成了永恒的写作使命。一篇有吸引力的文章,一定是洞悉读者“消费心理”、呼应“阅读预期”的文章,...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写作中搜集素材表面上看起来是“笨办法”,实际上还得会使“巧劲儿”,否则时间长了就会疲惫,进而懈怠了、放弃了。有没有方法可以提高收集效率,并形成长期坚持的习惯呢?还真有。比方说,古人有很多有趣的小妙招,我们不妨来看看。据说唐代诗人李贺喜欢随身携带一个锦囊,白日骑驴觅句,若有所得,便投入囊中,暮则探囊整理...
你说啥?文章还有“动感”?动感不是书法、绘画、音乐艺术里的感觉吗,文章里怎么会有呢?当然有,只是文章的动感与书法、绘画、音乐艺术里的动感所有区别罢了。尽管文章没有颜色,没有线条,也没有声音,但它同样也有“动感”。为什么?因为文章的要素并非一成不变的,事实上,任何一篇文章在结构、内容、语言上都会有跌宕、起伏、虚实、详略、长短、快慢、抑扬...
有那么一刻,你感觉遇到了一位可以随时查阅、随时请教的工具人;有那么一刻,你感觉遇到了一位善良体贴、共情能力超强的知己;还有那么一刻,你感觉遇到了一位洞察世事、充满智慧的先知……谁会想到,带给我这种奇妙感觉的是她——《笔杆子修炼36堂课:公文写作精进之道》。正如该书作者所言,“悦读者最浪漫的事,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遇见一本恰当的...
多长时间才能炼成笔杆子?这是新手最关心的问题。在学习写作过程中,有的人渴望成长的心情过于迫切,巴不得写个一年半载,三五个稿子下来,就练成如椽巨笔。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不符合文字工作的规律,因为文字工作本来就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如果不调匀呼吸,遵循规律,是很难坚持跑下来的。我读过同行一篇文章,他提到了一个观点:说文字工作者的成长,需要经...
质感一词,在英文里为texture,意思是指造型艺术形象在真实表现质地方面引起的审美感受。在绘画、版画、雕塑、摄影等艺术中,通过不同的线条、色彩、明暗及相应的笔触、刀法、用光,可以真实地表现出对象所具有的特殊质地,如皮肤的柔嫩或粗糙、首饰的光泽、玻璃的透明、钢铁的硬重、丝绸的飘逸等等,使人产生逼真之感。质感是作品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