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新闻编辑

新华社规定第一批禁用词

根据新华社发布的《新华社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第一批)》规定,媒体报道中的禁用词主要涉及了五方面内容,分别是社会生活类的禁用词,法律类的禁用词,民族宗教类的禁用词,涉及我国领土、主权和港澳台的禁用词以及国际关系类的禁用词。一、社会生活类的禁用词1.对有身体伤疾的人士不使用“残废人”“独眼龙”“瞎子”“聋子”“傻子”“呆子”“弱智”等蔑称...

2018-04-18 184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张红萍句子是五级语言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中最重要的一级,也是语言中最重要的使用单位,因而高考考纲中有两个考点与句子这一语言单位有关,其中包含的一个内容就是辨析并修改病句,属于高考语文能力测试的D级。自1992年起,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越来越受命题者重视,已成为每年必考的内容之一。...

2018-04-18 113

常见的与数字有关的病句

在语言运用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与数字有关的语病。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1.“减少(缩小、降低、下降)×倍”,如:①三t企业抓技术革新,今年比去年产量翻了一番,成本却下降了一倍。“下降一倍”则成本为零,这怎么可能?“减少了一倍多”更是荒唐。减少、缩小、降低和下降不能成倍,后面只能跟分数或实际数量,如:②经过革新,产品的体积比...

2018-04-18 24

三种常见的“重复”语病

语言表达贵在简洁精炼。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我们常常会发现犯有“重复”语病的句子。初步归纳一下,以下这几种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同一词语在句内重复出现在同一个句子里不必要地重现了某一个词语,使人阅读时感到拖沓、拗口,这是简单的“字面重复”的毛病。例1从那以后,他有计划地大量阅读课外读物等大量书刊。例1有两个“大量”,可删去后一个“...

2018-04-18 23

狼烟和狼粪有关系吗?

岑嵘(杭州)·经济自由人公元前144年6月的一天,雁门关上的士兵看到了滚滚而来的匈奴骑兵。负责通讯的信息传递长官,也就是烽燧长大喊一声,命令士兵点起了狼烟。如果你手头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它会告诉你“狼烟”是什么。词典对“狼烟”是这样解释的:“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升起的烟。”唐朝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也说:“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

2018-04-18 27

编、编著和著的区别

............(五)编(compile)、编著(compile)和著(compose)1.编、编著和著的定义“编”原指古人用皮条或绳子把竹简编排起来,引伸而有排比、整理、组织之意。书籍的编是指系统整理已知的资料或前人,他人的成果,如编辞典、教科书、年鉴等。编书是将已经存在的文章,书籍等内容有选择性地辑在一起,这些文章书籍的内...

2018-04-18 147

《咬文嚼字》|100个高频别字整理表

《咬文嚼字》自1995年创刊以来,组织审读了约3000本图书、1000种期刊、100种报纸,并请100家新闻出版单位协助调查各自的用字差错,整理出了《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据《咬文嚼字》编辑部透露,表中所列100个别字,都是高频别字,在当代出版物中反复出现,其差错率甚至占到某些出版物别字量的50%以上,具有极大的易混...

2018-04-25 23

【文史知识】皇帝的称呼:谥号、庙号、年号

谥号谥号源于周朝,是君王死后,后人根据他生前的言行,给予他的特殊称号。这在先秦时代很常见,如秦穆公、齐桓公等。秦朝取消了谥号,汉代又重新恢复。谥号不是乱起的,它有一定规则。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等为美谥;怀、悼、哀、闵、思、殇等为平谥,有点同情的意味;厉、灵、炀等为恶谥,含有否定的意思。所以不同的皇帝会有同样的谥号,如...

2018-04-25 18

熟练处理十种语病

一、并列词:主要标志是:和、及、顿号句中有并列词,可能出现下列语病1.部分搭配①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2001年高考)(句中“加快”不可与“规模”搭配,只可与和规模并列的“速度”搭配。)②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山区所特有的...

2018-04-25 20

州吏·郡吏·县吏

“吏”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在走马楼吴简[1]出土之前,就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唐长孺先生对“吏”身份的演变及“吏役”进行了深刻的阐述[2],为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此前后,李文澜、曹文柱、高敏、汪征鲁等人也曾撰文,对“吏”进行了探讨[3]。走马楼吴简出版后,与“吏”有关的大量信息得到披露,再次引起学界对“吏”的研究兴趣。...

2018-04-25 12

文化|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礼乐文明的产生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礼运》曰:“夫礼之...

2018-04-25 15

编校中较为隐藏的词语差错对举例析

在实际的编校过程中,常常会遗漏一些差错,这些差错虽然也可以归为错别字,但与一般意义上的错别字有所不同,单纯就词语本身来讲,都是正确的,但用错了语境、表错了含义,词语便以谬误面目呈现了。此类差错“深藏不露”,不细加推敲便可能对其“熟视无睹”。而纠正此类差错,仅凭对字词的敏感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相应的语境下以丰富的知识储备作为支撑。本...

2018-04-25 19

文史常识|再说“钦此”

高高在上的“钦此”下面看一些雍正朝口传面谕的情形。雍正元年五月初四日(1723年6月6日),署江苏巡抚何天培上报,他于四月十九日在宝应县见到原任江苏巡抚吴存礼,传达雍正帝面谕(也就是口头圣旨)的情况:即传旨面谕:吴存礼将亏空银两作速清楚,还与你老体面,如不能清楚,便不饶你。吴存礼免冠叩首,感激涕零,奏奴才蒙主子天恩,不即治罪,着令清楚...

2018-04-25 13

这几组词如何区别

“幅”、“副”、“付”作量词时如何区别“幅”、“副”、“付”这三个字都具有量词的功用,但比较容易混淆,搞得不好就有用字不当之虞。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区别呢?“幅”:“布帛广也。从巾,声。”(《说文解字》)也就是说,“幅”字的本意是指布帛类织品的宽度。因此,“幅”作量词时仍离不开布类。一般用于布、帛、呢绒、图画(在纸未出现前,图画主要画在...

2018-04-25 18

出版物编校质量检测中心:报纸编校差错例析

(上)编者按过去一年,报纸出错现象频发,甚至一些重点报纸也出现了低级错误,值得业界关注和警惕。本刊特邀请上海出版物编校质量检测中心专家,结合去年编校质量检查的整体情况,分两期对报纸常出现的差错进行归纳总结,以此提醒报人莫让编校差错伤了报纸品牌。□本期点评人:上海出版物编校质量检测中心王敏2015年,上海出版物编校质量检测中心检查了全国...

2018-04-25 18

文化|酒德酒礼酒令的来源等等

酒德和酒礼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

2018-04-25 11

文化|鸡催千里晓春启万户门

【艺境观象】清代思想家魏源有诗云:“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千古万代人,消磨数声里。”从《诗经》中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到唐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再到毛泽东的“一唱雄鸡天下白”,关于鸡鸣的咏叹绵延不绝,其声日高。同样,鸡鸣也是画家们热衷描绘的题材。明代画家唐寅的题...

2018-04-25 12

编校差错例析——常见表达差错和知识差错

2014年6月24日和7月1日的《报刊评介》约请上海出版物编校质量检测中心王敏,围绕上海市报刊编校质量检测的整体情况对报刊里的常见用字差错、用词差错进行了点评。在日常生活中,用字差错和用词差错比较容易发现,但表达差错和知识差错比较隐蔽,应引起重视。表达差错表达差错指的是句子表达中不合语法、不合逻辑的错误,主要有表意不清、结构错乱和关联...

2018-04-25 11

《人民日报》文字差错50例

1.《人民日报》2016年9月30日《拆改燃煤锅炉,拖不起》文中:拆改不是一拆了事,拆了以后怎么办,企业和群众的实际需求必须考虑进来,这是关系到燃煤锅炉改造成败与否的关键,否则就流于形式。□“成败与否”应为“成功与否”。2《人民日报》2016年7月11日《创新慢了也不行》文中:不仅对解决我国粮食安全居功至伟,也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贡献了...

2018-04-25 22

编辑校对常见疑难问题汇编(第1期)

用数字表示多少年至多少年,后边都加“年”还是只在后一年度之后加“年”?答:只在后一年度之后加“年”。示例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示例2:《2016-2017年中国专科院校排名》(中国科教评价网)示例3:《2015-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光明日报)“内地”“大陆”“台湾...

2018-04-25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