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新闻写作

典型报道要辅以优秀的写作技巧

一个典型报道,如果仅仅是题材重大,观点正确,事实充分,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还必须辅之以优秀的写作技巧。因为写作技巧粗糙而使重大题材黯然失色的事例在新闻作品中不胜枚举。

老记说事 2022-03-29 28

“一搾厚”?“一拃厚”!

这段话出自曹文轩先生《新寄小读者:学会感动》(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一书,其中“一搾厚”的“搾”为误用。搾,读zhà,义为挤压出物体中的汁液,也比喻残酷搜刮、剥削。如欧阳予倩《渔夫恨》:“我们的钱都被老爷们搾干了。”根据《通用规范汉字表》,“搾”是“榨”的异体字,现已不用。上述文章中的“一搾厚”是想表示肥肉膘的厚度,不...

咬文嚼字 2022-03-29

没想到吧?竟能用植树的“7条逻辑”构思文稿,这叫跨界思考!

构思是写作的“起手式”,我称之为“前写作”。之所以把“思”也当成“写”来看待,实在是构思太重要了。构思之于写作,正如规划设计之于建筑施工一样。一栋房子,如果没有科学规划设计过,胡乱盖起来是要不成的,搞不好半途就坍塌了,就算勉强完工,质量也过不了关,问题太多,只能推倒重来。前不久,我回老家,邻居家盖房子的方式,让我愈加明白了规划设计的重...

捕捉细节写活新闻

写好细节是稿件中的一个关键。那么,什么是细节?怎样捕捉细节?如何写出细节?这是记者们经常思考和践行的议题。为了将这些问题搞清楚,以利于更好地把稿子写好,本网从今天开始推出《如何写好细节》的专题讨论。敬请媒体界人士积极参与讨论,将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与大家分享。

老记说事 2022-03-29 20

新媒体标题为什么喜欢用“这件事情”“这个问题”?

近年来,微信成为人们相互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不少传统媒体也入驻其中,“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就是其中的成功范例。笔者认为,“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其在社交媒体投放的新闻与社交媒介及读者需求相适应,语言形式和语体风格有别于传统新闻,尤其是新闻标题。传统媒体新闻标题一般准确点明新闻事实,以满足受众对基本信息的需求,...

语言文字报 2022-03-29 36

最早的颠倒词,《诗经》里就出现了

如今,闽、吴、客家方言里的“闹热(热闹)”,川、赣、鄂等多地方言里的“鸡公(公鸡)”,广州方言里的“晨早(早晨)”,湖南益阳的“人客(客人)”“执固(固执)”等都属于颠倒词。安徽庐江的方言也不例外。2笔者经过收集整理,发现了一些比较典型的、具有庐江地域特色的颠倒词。有的两字对调后与原词语意基本对等,比如:头先—先头单被—被单木骨—骨木...

语言文字报 2022-03-29 58

谈谈“唯N”与“唯N……之一”

“唯”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被释为“单单;只”,“N”在本文中表示数字,所以,“唯N”表示“在潜在的范围内,有且仅有的N个”。其中,只有“唯一”被收录到词典中,释为“只有一个的,独一无二的。也做惟一”,如:(1)17日,2021中国北极·漠河极昼马拉松在北极村正式开跑,作为国内唯一的极昼马拉松赛事,也是中国四极马拉松赛的首站,...

语言文字周报 2022-03-29 18

记者如何写好导语?中国新闻奖的导语这样写!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用事实说话要从导语开始。中宣部在关于改进新闻文风的相关通知中曾要求“说真话、写实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1]这里的要求直指“事实”。有学者说:新闻是一门经过严格训练的叙事的艺术,“叙事”的“事”就要从导语开始。

老记说事 2022-03-29 29

不要当通稿的“搬运工”!这些方式能助你从新闻发布会上抓回“活鱼”!

在重大公共事件中,政府新闻发布会工作是做好新闻宣传及舆论引导工作的关键环节,担负着信息发布、科普知识、动员社会等重要使命,而新闻通稿的发布也已成惯例。在新闻通稿被广泛运用的今天,编辑不仅需要“用好”通稿,而且还要“用活”通稿。尊重通稿的新闻价值,善用通稿提供的线索,以此为挖掘新闻的定位或起点,确定深度发掘、内涵阐发、个性表达的路径,从...

传媒评论 2022-03-29 26

导语怎么写才吸睛?一大波写作范例来了!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用事实说话要从导语开始。主管部门在关于改进新闻文风的相关通知中曾要求“说真话、写实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1]这里的要求直指“事实”。有学者说:新闻是一门经过严格训练的叙事的艺术,“叙事”的“事”就要从导语开始。

传媒茶话会 2022-03-29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