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云清
荆楚文化的精髓是什么?这是从事荆楚文化研究的人们在极力探讨的一个问题。楚文化的精髓,实际就是楚人的精神,可以概括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勇于创新。
艰苦奋斗——在困境中崛起
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原始社会,楚人生活在崇山峻岭,生存环境恶劣。形成部落集团后,他们仍然在外族的歧视和历代王朝的压榨下生活,被中原诸国称之为“荆蛮”。所谓“蛮”,即指尚未开化的人群。即使在立国以后,仍然过着“辟在荆山,筚路蓝褛,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的日子。
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楚人没有气馁,没有低头。相反,艰苦的环境更加激发了他们奋斗的决心。他们不甘心蜗居于山林,他们要走向中华的南国之乡,走向中原。有这样的抱负,有这样的目标,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熊绎立国,前几代王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度过来的。到了第六代国君熊渠的时候,楚国国势已经逐渐强大,周王室开始衰败,熊渠乘机向江汉一带发展,并且封他的三个儿子为王。只不过当时周王室仍能君临各诸侯国,周厉王又暴戾狠毒,加上各诸侯国对熊渠称王也不满,熊渠不得已自行去掉了王号。到熊通当国君时,楚国国力在诸侯国中已经基本靠前,有些依靠楚国保护的诸侯国和国内的民众都拥戴熊通当国王,熊通认为楚国国力还不是很强,如果称王势必遭到周王室的镇压和姬姓诸侯国的讨伐,他不是急于当王,而是带领民众搞好生产。不但国君带头,他的夫人邓曼也走出王宫,带领妇女参加生产。熊通主国三十四年才称王,是为楚武王。在他执政的五十一年里,楚国从弱变强,不但百姓丰衣足食,而且国家还贮备了大量的粮食用于军队和灾荒。到楚庄王时期,国力更为强大,乃至成为春秋五霸霸主。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楚国艰苦奋斗的精神。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楚国遇到百年不遇的旱灾,粮食颗粒无收。周王室对楚国本来就视为眼中钉,根本见死不救,以前被楚国征服了的一些诸侯国如麇国、戎国、庸国等乘楚国受灾,纷纷倒戈反楚。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中,楚庄王不是依赖邻国的支援,也不是寄希望于周王室的恩赐,而是号召全国百姓搞好生产自救。他和国中大臣们深入到民众中间,动员富足人家借出粮食。同时将军队开到生产粮食的地方,帮助老百姓生产。他的母亲贵为太后,也和王后一起到山上挖野菜。经过艰苦努力,不到三年,楚国又恢复了元气,最后称霸中原。
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是楚国的国魂。从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到宣(楚宣王熊良夫)威(楚威王熊商)时期“地方五千里,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无不体现了楚国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决心和意志。一个被周王室当作可有可无的国家,一个被其他诸侯国蔑称为“荆蛮”的民族,最后统治了先秦时期中国版图的五分之三的地域,不依靠国人的艰苦努力,没有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是不可能的。
自强不息——力求自我发展
西周初期,封了很多国家,但绝大多数都是姻亲国,或者是周王的家族,或者是周王的亲眷。也有少数不属于姻亲关系的,也都是有功于国的、周天子的亲信。楚国一是封国较晚,二是与周天子无任何姻亲关系,这样的国家要想发展,必须依靠自己。
楚国在自我发展上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干。首先把国内的生产搞好,要让老百姓都有饭吃。先秦时期,生产力比较低下,楚国地广人稀,他们就多种粮食,在农业发展上多动脑筋。他们采取的“火耕水蓐”和“凿井灌田”的种植方法,一直到两千多年后有的地方仍然沿用。史书记载,楚国在粮食作物上是“五谷六韧”,说明楚国粮食品种之多,粮食数量之大。
二是学。楚国立国之初,其他诸侯国都瞧不起,特别是一些大国,将楚国视为祸水,防之又防,楚国就到一些小国家去学,只要对自己国家发展有利的,都虚心学习。如楚武王时期,为了能向其他国家学到更多的经验,楚武王派了很多大臣到中小国家出访学习,掌握别的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三是育。楚国是一个不甘于落后的国家,除了扎实苦干、虚心学习外,还注意培育自己的骨干。由于建国较晚,楚国的军备一直比较落后,而先秦时期的战车属于军备的主要力量,相当于核武器。为了快速发展自己的军备,楚国对于一些确有专长的能工巧匠给予优厚待遇,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对于王室子弟,楚国培养教育更严。史书记载了楚武王在培育王室子弟中,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尚武、进取、不屈和坚韧的精神和意志,不然,就采取“罢无能”的措施而革去他们的爵位。
自强不息,力求自我发展,使楚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迅速发展为一个煊赫大国,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不屈不挠,不甘落后。
勇于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楚国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的,大量的出土文物,证明楚国在先秦时期,无论是工业、农业、手工业,还是文学艺术,都走在中原各国的前面,都立足一个“新”字。根据建国后发掘的楚墓和在中原地区发掘的同一时期的墓葬所出土的文物看,最早用失蜡法和漏铅法铸造的青铜器发现于楚墓,最早的铁器发现于楚墓,先秦的金币和银币几乎全是在墓中发现,完好如新的丝织、丝绣是在楚墓中发现,最早的漆器发现于楚墓,木雕和竹编,全部出自楚墓,先秦的竹简,全在楚墓中发现,特别是荆门郭店楚墓竹简的发现,更是惊世骇俗,成为当前历史界、考古界、哲学界、思想界研究的热点。其他如帛书、帛画、毛笔、编钟等,均出自楚墓。这些一方面说明楚国的科技发展快于中原各国,另一方面也说明楚人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再从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看,老子哲学、庄子哲学代表了南方即楚地的哲学,形成于楚国的道家学说,成为与中原儒家学说等齐的中国先秦时期的两大学派。庄、骚则代表了南方即楚地的文学。老、庄哲学和庄、骚文学至今还启迪着人们的心智,陶冶着人们的情操。
楚国从立国到亡国,共八百多年,从“辟在荆山”到“地方五千里”,共消灭六十一个国家,其中有些国家还是先秦时期的强国,如晋、吴、越、鲁等国。尽管楚国最后被秦国消灭,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十七年后,楚人又推翻了秦王朝,建立了汉朝。
楚文化研究是一门学术,但她的意义又不仅限于学术。楚人在艰苦环境中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敢于改革、敢于创新的勇气,不畏强暴、坚忍不拔的斗志,不拘一格、敬贤重才的观念,广纳百家、博采众长的胸怀,以农为本、百业发展的谋略等,对于今天仍不失启迪作用和进步意义。
(作者简介:李云清,男,1969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