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文A0821 胡平平
江南的诗情与画意


  近日突得一本好书:《古诗词鉴赏辞典》。诗词所具有的缠绵情致,清新淡雅之风让人产生无限美的遐想,而在诸多写景的诗句里我认为当数以江南之景为题材的诗词为胜,而巧的是这些诗词的作者许多便是出自江南,如以种梅养鹤为乐,人称“梅妻鹤子”的林逋,另有晏殊、王安石、秦观、骆宾王、黄庭坚、杨万里等等,这个名单可以列得很长很长,这就难免让人心生疑惑:究竟是诗意的江南造就了多情的诗人,还是多情的诗人成就了诗意的江南?总之江南处处是诗,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江南不再是简单存在的个体,它们无一例外地具有美感与灵性。
  江南自古便以名江、名水、名楼、名景、名人著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金陵之所以成为六朝古都,与江南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魅力恐怕分不开吧!
  那个吟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风流才子柳三变在其江南名篇《望海潮》中亦有 “东南行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据《鹤林玉露》记载:“金主完颜亮听唱此词之后,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扬鞭渡江之志”。这也说明了江南确实有着能让未曾睹其芳华之人心潮泛涌的艺术魅力。是的,江南本就是一纯然出于天工的艺术。
  江南的美是实在的,是可见的,所以自古吟诵江南美景的文采华章也层出不穷,“水村鱼市,一缕孤烟细”,“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诗中我尤其喜爱诗人白乐天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开篇只三字“江南好”,便将江南的美及其诗人对江南的喜爱之情开门见山、毫不保留地表现出来,尾句简单的五字“能不忆江南”更是把诗人对江南的魂牵梦绕之情推向了情感的高峰。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江南未免太过柔情了,颇有点“雨恨云愁”的意味:沉闷的空气,湿漉的天气……但江南也有它的大气与阔气。词人范成大在其《秦楼月》中写到“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名篇《雨霖铃》中亦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名句。这些诗句将一个美丽、多变而又丰富的江南展现得淋漓尽致,江南有她的柔情亦有她的豪爽与阔气,别人有的她有,她有的别人却不一定有。
  苏轼评价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实在我看来这不仅限于评摩诘之诗,在很多有关江南的诗句里皆有此意境,江南的美与神韵,让任何一个写她的诗人都无法做到诗无江南之画,由此推之,即使是国画大师也无法做到作江南之画,画中却无江南之诗。江南本就是诗和画的混血儿。
  因此,文章写到这自然也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诗意的江南造就了多情的诗人,多情的诗人成就了诗意的江南,二者缺了谁都不行。
  所以如果你生长在江南,那么请你由衷地去喜爱江南,如果你不是生长在江南,那一定多去走走江南,你会收获宁静,收获感动,收获一幅如诗如画的美丽意境!
  江南处处是诗境,江南处处有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