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高校校报是高校舆论的重要喉舌,是高校宣传的主渠道。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了高校校报的地位和作用。其中,明确规定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
从手工制作到网络版本,中国的高校校报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高校校报几乎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同时出现,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见证。从1895年创刊的天津北洋大学《北洋大学校刊》算起,中国校报已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共有高校校报25家,到1966年,高校校报已发展到229家,占当时全国1200多种报纸的近五分之一。“文革”时期,高校校报停办,到了1978年前后才又开始恢复。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校报。
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高校校报人,肩负着崇高使命,艰苦奋斗,创造了高校校报的辉煌成绩,赋予了高校校报特殊的地位。目前,高校校报已经真正成长为“离大学生最近的党报”。
在《求是》暨《红旗》创刊50周年之际,胡锦涛为杂志社发去了贺信,李长春出席了纪念大会并发表讲话。
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胡锦涛和李长春前往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作为一名校报工作者,我认真学习了贺信和相关讲话精神,感触很深。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央核心报刊提出的希望也是对我们高校校报工作的勉励,高校校报任重道远,也大有可为。
我们应该看到,长期以来,作为高校宣传工作的主阵地,高校校报在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培养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校报肩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任。这里的“人”就是高校校报的服务对象———高校师生。这一群体具有知识层次较高、思维活跃等特征,对高校校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校报要深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宣传科学发展观,着力阐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的决策部署,及时回答广大师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提高高校师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高校校报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紧紧围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这一战略任务,下大气力创新思路、丰富内容、改进文风,进一步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不断增强党的理论宣传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真正成为高校师生喜闻乐见的党报。
高校校报要为高校的改革服务,为高校的发展服务,为高校的稳定服务,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我们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高校校报要站得正,敢于面对问题,不回避矛盾,真正成为高校师生表达思想和美好愿景的平台。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高校校报在发展规模上迎来了新的春天。尽管我们在资金、专业人才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但我们拥有100多年来高校校报人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优良传统,我们一定能让肩负重任的高校校报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