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过洋节,别忘中国“节”


  中国传统的端午佳节已经过了,之前,随便问了一下身边的几位同学,竟然都不知道端午节的确切日期,“回去翻翻日历”。如果我问的是情人节或圣诞节,我想10个人里9个都能确切地说出它们的日期。
  中国从来都是一个很“可爱”的民族,当韩国把端午节作为世界遗产向联合国申报时,我们中国人拿出了保护“国粹”的精神哭着闹着要将它夺回来。然而被夺回来的端午节依然没能享受到与情人节、圣诞节同等规格的待遇,依旧冷冷清清。
  很多洋节日,比如情人节、圣诞节,在西方历史上,都是有着它的来历与文化内涵的。正如很多人而言,把它们拿来之后只是为了图个热闹,找个理由和机会大家聚一聚,放松心情,并不想去深究它的文化意义。试问一下,我们在过哪个节日的时候深究过它的文化意义?为什么要过这个节?和别的节日相比,它的区别在哪里?节日的文化意味在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中慢慢逝去。
  节日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其中必有它的文化深意。先人设置节日,为的是将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永传下去,端午节是对屈原不畏强权和爱国精神的纪念;“七夕”情人节是对牛郎织女忠贞、纯洁爱情的褒扬;中秋节则表达了中国人渴求团圆、幸福的民族心理。今天的我们,对于节日的态度完全是为了“过”而“过”,没有融入自己民族的东西,过节日也仅仅是流于形式。韩国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比如端午节,他们在其中加入了很多属于他们民族和文化的元素,所以他们的节日过得风生水起、意义非凡。而我们在划过龙舟、吃过粽子之后就将它抛到了一边,等着来年继续划龙舟、吃粽子。
  有人会说,中国的节日都是阴历,平时过的又是阳历,往往会搞错日子。这话说得不无道理!老祖宗恐怕也没料到会有这么个现象吧?对于一个重视文化、重视历史的民族来说,搞错日子的说法难免牵强附会、差强人意。节日的意义不仅在于热闹、博得一乐,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积淀,从节日开始,让我们一起亲近自己的民族文化,让节日的文化内涵之花真正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