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生死之间文史学院 寇妙琪


  南京,南京,Thelifeanddeathcity,生死之城。
  这部片子,不敢去看,却终于还是看了。可能是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那些残酷的屠杀场面,并没有激起出离的愤怒,只是搅动一些水底波纹样的悲哀与心痛,变成潜伏在每一个阳光日子里的阴影,变成涌动在每一寸平静目光中的震颤。
  人性,我仿佛听到了这个词。纵观全片,导演似乎一直在对人性进行着深刻的摧毁和拷问。
  历史上就是有这么一段,如抗日战争,追溯起来总是让人心酸,让人愤慨。官兵的软弱和逃离,使城市纷纷陷落。
  其实我们也没有理由去责怪什么,除了人性的弱点。
  有人说战场上最可怕的,是恐惧的气味。是否能战胜,是否会屈服,往往只在一念之间。终于,士兵慢慢转过身来,面容淡漠,逆光前行。此刻那照耀在这一片纷纷站起的弟兄身上的,是人性的底线,是不能倒塌的脊梁。
  说到唐先生,很不齿这种为保小家而牺牲国家的行为,但是现实却充满真实的无奈。一个唐家,折射出整个社会市民的普遍心态,而它的寂灭,也无疑昭示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古训。
  最难过的瞬间,是面对孩童从窗前被扔下时的巨大而无声的悲痛。
  女性的形象,亦是电影里的一大亮点。她们美丽,纯真,坚强,像一束被蹂躏的花朵一样,本身就是一种血泪的控诉。
  最感动的瞬间,是面对日军的非人要求,平静地从人群中走出来的一位位女子。
  而后的那个镜头,白花花被凌辱的女人的尸体,被柴车拉着,穿过唱着歌的一群群日本军人。那是对尊严和人性毫无保留的摧残和攘夺。
  但是镜头里还有军人角川,角川的挣扎和矛盾,在不断摧毁的另一面,实际上也是人性锲而不舍的坚守。
  走过那道门之后,唐先生回头,将生换给另一个人。是绝望,愧疚还是自责,无从知晓。
  转身,也许没有那么多的考虑,但终究是转了。生命的重量,被践踏,也被升华。
  想起片子的开头,晃动的镜头和黑白的画面,这一份拷问如此沉重,仿佛质问着头顶的冥冥苍穹。
  其实整部影片的情感宣泄都是缓慢而压抑的,将心理防线一点点从身体里抽离。到了最后,觉得自己几乎成了空壳,听任那些深沉的悲怆在体内回荡。
  日军的祭祀大典之上,招魂幡、招魂舞、紧迫的鼓点。弃绝了人性,这一切都是多么荒谬和恐怖。在他们的背后,是座烟灰弥漫的死城,那是曾经夜夜笙歌的不夜金陵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