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生若直木


  2009年4月26日晚7:00,我和同学们坐在体育馆,以憧憬之心猜测着陈国良院士报告的风格与主题,急切期待着这场“医学与人文”的盛宴。
  陈院士先用干脆朴实的话讲了几句开场白,他这样说:“我今天不做报告,只是和大家说说我的人生经历;作为一名老师,我要站着给大家讲。这么大的场面我还是第一次碰到。”只短短的几句话,全场便响起了掌声,经久不息;因为,这其中透着严谨,透着质朴,更含着谦虚。掌声过后,全场静下来,继续聆听院士的报告。
  只见手起笔落,陈教授将他要讲的大纲,结合板书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介绍说:“亦工亦农,亦文亦武,亦强亦弱,亦硬亦软,亦东亦西,这二十四字,是我对自己经历的概括,今晚,我们就以此为线索来共同探讨和学习。”短短二十四字,仔细一看,却涵盖万千,这样的人生阅历该是多么丰富和精彩啊。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第一项“亦工亦农”。只听陈教授娓娓道来:
  “我的形象很像一个农民,确切地说,我就是从一个农民成长而来的,安徽北方的农活我都会干。是农民和工人教会了我朴实。我很佩服工人们的动手能力。上大学后,在干农活时表现出的勤劳和熟练,使我意外地获得了转入新专业学习的机会。工人师傅们对我们知识分子的爱护和尊重,至今仍令我感动”。这样一位从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院士,将自己的脚步依旧放在黄土地上,踏实地教书育人、科研创新,也将那份属于黄土地的宁静植入了自己的心中,终成参天大树,虚怀若谷,胸怀容纳百川。
  陈教授接着讲了第二点———“亦文亦武”。他从“武”开始谈起,提到了自己在军区司令部的特殊经历。他说是军队生活练就了他严明的纪律感和责任感,让他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多了一份踏实,多了一份忠诚。“文”可以算是他讲座的重点,其中,他重点讲了自己求学、深造、教学与科研的经历。在求学过程中,他把握机会,刻苦学习。在科大的几十年里,他坚持“教学相长、教学与科研并重”,给了科大学生一个好榜样、一个好老师。他提到科大的校风让他感动,他热爱科大,热爱着自己从事的事业!
  而今天,我们身为安医的学生,有幸被一场精彩的报告会所震撼;再想想,平日里给我们关怀和温暖、激励我们向前的,正是安医的老师和同学,是安医80年来积淀下来的校风和学风。也许,我们的学校目前无法与一流大学媲美,可这里依然有许多优秀的老师、同学、校友,那么,就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共同肩负起振兴安医的责任,像陈教授那样,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单纯、朴素地拼搏奋斗吧!
  接着,陈教授又讲述了他在硬件和软件、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外做出的贡献。他提出:“我们的科研要尽量向着别人尚未涉足的方向和领域发展,这样才会有新的突破。而这一切,都要建立在我们已有的知识水平之上。学习和研究的过程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阐述的人生三境界来概括最好。”听到这里,我们又有了更多的感触。这三句词,我们几乎都学过、品味过,而将它们定位到科研上,又是如此合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的是刚进入某领域时,要尽量博览群书,学得众长,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打下宽厚的基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重在“终不悔”,即:将心沉浸在科研中,付出努力,百折不挠。“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则是最高境界。我们往往只注重其中“有所得”的含义,却常常忽视了“寻她千百度”的过程;其实,不付出这“千百度”的努力,又怎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呢?学医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任重而道远!
  回想着当晚的报告会,我又一次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与之相伴的,是陈院士的人格魅力。(07本硕董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