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渠成水自到,春来草必青。
今年年初,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正式公布了2007-2009年全国81个一级学科的排名,中国人民大学有7个一级学科排名第一,获得“金牌”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三。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排名第一的7个一级学科全部是人文社会学科,占到人文社会学科全部21个一级学科的三分之一,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居于全国高校首位。媒体在报道此次学科评估时特别提到,中国人民大学在“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上取得了突出成绩。
以特色促水平,以水平显特色,中国人民大学新世纪以来走出了一条“内涵提高、特色强校、质量第一”的科学发展道路。5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专程到中国人民大学视察指导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中国人民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道路给予肯定。
科学定位 特色强校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世纪之交,面临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形势,作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一度领跑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中国人民大学彼时却在困境中徘徊不前。
“……必须高举发展的旗帜。只有抓发展,才能解决面临的困难,才能化解历史上积累下来的矛盾……”在几年后的述职报告里谈到就职之初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这样说道。
“谋定而后动”。2000年10月1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50周年纪念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建设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的目标,此后进一步凝练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目标定位。这一发展定位是从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以来党和国家所寄予的殷切期望,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从学校自身历史地位、学术实力和今后发展方向三个维度提出的,实事求是,特色鲜明,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教育部领导的大力支持,得到全校师生员工的广泛认可。
在明确“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后,“怎样建设大学”成为一个更为现实的重大课题提了出来。面对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增长的态势,中国人民大学没有贪大、求全,没有跟风、赶潮,而是强调高起点、高水平、有特色、有优势,实施特色发展战略。学校提出“1231”总体工作思路(即高举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旗帜;抓好学科规划与建设,抓好校园规划与建设;抓实改革、抓实调整、抓实管理;千方百计筹集经费,空前规模加大投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先为、有后为”,没有平均用力,四面出击,而是把突破点放在学科建设与校园建设两方面,通过强化优势,提高质量,带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协调发展。
“内涵提高,特色强校”这一命题是在2005年暑期务虚会上,由纪宝成校长正式提出的。在这次会议上,学校领导班子在全面摸清自己家底,深入分析国内其他大学的优势,纵观国外知名大学成功经验后,慎重提出坚持走内涵提高为主的发展道路。2007年1月,纪宝成校长以“内涵提高谋发展,特色强校创一流”为主题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咨询会上作了工作交流。今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全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校党委明确提出把“内涵提高谋发展,特色强校创一流”作为活动载体。
“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学校在指导思想的表述上有所凝练调整,但是总体上始终把学校事业的发展放在了最高的位置。我们既是自觉按照科学发展的方向实践,又在实践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自己。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越来越深化,人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实践越来越丰富,我们的理解更深刻,部署更精细,步骤更稳当。”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说,学校近九年来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印证了“内涵提高、特色强校、科学发展”办学道路的正确可行。
内涵提高 学科一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继年初在学科排名中创造佳绩,今年2月,中国人民大学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实验室正式获准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文理结合的研究定位突破了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00%属自然科学类的先例;3月,由纪宝成校长带领国学院教师完成的 “新时期国学教育的探索与创新”在北京市教学成果评选中获特等奖,并推选参评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
紧扣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定位,中国人民大学提出“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定位,“基地意识、特色意识、一流意识”的水准要求,“巩固优势学科、发展应用学科,扶持基础学科和交叉新兴学科”的发展举措,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强化学科特色。
坚持“入主流、在主流、壮主流、领主流”的思路,兼顾“国际通行,中国特色,人大特有”的原则,建设较为齐全的大文科,并构建起了以经济学、哲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新闻学等为代表的人文社会科学优势学科群。
按照“有基础、相关联、高起点、入主流、力争高水平”的要求,发展“少而精”的理工学科,文理支撑、人文与科学交融的学科环境和育人环境基本形成。
2007年,教育部公布第三批重点学科,中国人民大学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33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均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居全国第一位。
2000年至2008年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点由89个增加到149个,博士学位点由53个增加到100个,这些大多数是在原有学科基础上诞生或衍生而来的,只有极少数来自于外延扩张。
通过对原有学科的整合、派生,对特色优势学科的强化、拓展,通过院系调整、师资整合、跨学科平台搭建,中国人民大学内涵式提高、集约型发展的学科增长方式激发了新的生产力。
“佩服人民大学作为一个重要智库的部署,人大校长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发言当然是令人瞩目的,更重要的是校长有智库的支持。”近几年,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代表、委员在全国“两会”上的建言屡屡引起关注,一位香港媒体人士在一次采访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据不完全统计,仅2008一年,中国人民大学师生有十余项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由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批示,或由国务院相关部门采纳。
从2000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通过跨学科联合攻关,先后完成了来自国际奥委会、北京奥组委、北京市等各方面的课题30余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人文理念、社会价值与国家文化形象建构”和奥运史上开先河的“奥运会总体影响研究”和“残奥会总体影响研究”等,研究成果很快转化为北京奥运会的理念和工作方案。中心由此荣获“全国奥运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新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大学高调倡导发展繁荣人文社会科学,大力呼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科辐射力广泛而深远。
学校率先倡议纂修《清史》并推动这项国家大型文化工程正式启动;成立孔子研究院组织发起编纂《儒藏》;参与主办中国大陆首届世界汉学大会;作为首批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之一已参与建设9所海外孔子学院;25位人大专家作为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参与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中国创新指数”和“中国发展指数”三大发布指数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发展报告》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报告》“三大报告”已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学术品牌。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自2005年组建以来初具规模,学制建构、教学机构、课程设置等渐趋成型,师资队伍、招生方式、授课内容等逐步完善,国学经典解读系列教材、海外《儒藏》等一批学术成果相继推出,成为学科建设中的崭新生长点。
“学科特色是学校办出特色的基础要素,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龙头和主线,抓住了学科建设,就是牵住了学校发展的‘牛鼻子’”,纪宝成校长说,自2000年至今学校先后进行过四次学科分析,持续千方百计地大力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开展国际学术文化交流、创造有利于学科发展的制度环境,全力以赴地抓学科规划和建设。
创新发展 校园和谐那知无心云,解作及时雨。
新世纪之初,被称为“逼出来的思路”的人大校园建设模式由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作了大篇幅报道。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