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名牌”的道德责任


  !!!!!!儿时的记忆充满了“道德”“文明”这些字眼,与现在相比,那时的产品虽然简陋,可是都很“实在”,绝无“败絮其中”之虞。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道德”也跟食品包装一样成了被润色、刨光的美丽标签。
  面对婴儿的哭泣,看着母亲无助的双眼,茫然地凝视众人的神情,难道我们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检讨吗?“三鹿”毒奶粉不过是中国食品业的一个脓包而已。“三鹿”的盖子被揭开后,毒奶粉、劣质食品、非法添加剂……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如一场飓风席卷整个食品界。
  虽然,问题只出现在食品行业,但它反映出来的深层次问题、揭露的隐性矛盾、暴露的体制性因素却是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更为严重的是,这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了世界其它国家对“中国制造”乃至中国企业诚信的信任危机。
  如果没有劣质奶粉伤害于前,人们或许不会如此迷茫;如果没有质检部门的“免检”失守,人们的信任或许不会断裂得如此彻底。这次事件对整个食品界都是一个警示。一个企业家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道德和责任加在一起才能构成企业的支柱。一个企业,如果不将看得见的技术让背后的正确理念来引导,就等于自掘坟墓。
  如果是假冒伪劣,那还可以借“维权”打击一下,可那些经过国家认证的“名牌”和“免检”产品呢?!如果它们都脱不了“欺骗”的恶名,那让消费者、让老百姓还能相信谁?
  怀着这种切肤之痛与不信任的阴影,人们禁不住要问:社会道德到底哪去了?面对消费者的发问,每个食品界的人难道不需要检讨一下吗?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国内优秀品牌不是被市场浪潮卷得无影无踪就是被吞并。企业要发展,质量就必须有保证,而质量的基础就是责任;质量安全对一个企业而言,不是一般的社会责任,而是职业道德的底线。忽视责任、违背道德,再强大的企业也终将会在经济大潮中沦丧、直至消亡。
  保证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有效监管,需要严格的法制基础和媒体对社会的监督,最为重要的是,企业自身的责任意识。
  当然,名牌企业倾然坍塌,不仅要声讨企业的道德、责任的缺失,更应向我们现有的监测机制提出拷问!
  良知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能仅仅靠一个钢印、一份凭证来维系吧?道德啊,请不要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