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人生气象 □刘田雨 湘雅07级精卫
不屈的贝多芬


  喜欢贝多芬,喜欢他顽强的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喜欢他扼住命运咽喉不屈的意志,喜欢他音乐中的时而高亢时而婉转的旋律,更喜欢他傲世不为世俗所污的品格!
  小时侯常看到妈妈为贝多芬的音乐而感动,那时的我只觉得他的音乐很沉重。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我开始渐渐地了解贝多芬,也慢慢喜欢上了他那独具风格的音乐。
  常常向往贝多芬的家乡———波恩,莱茵河畔那个细腻又壮美的地方。听上去有些矛盾吧,其实看过罗曼罗兰《贝多芬传》的人应该会很了解那个地方,而且都会深深地为那美丽的景色所陶醉:在慵懒的草原上,薄雾笼罩着的白杨,丛密的矮树,细柳和果树,把根须浸在静寂而湍急的水流里,———还有村落,教堂,墓园,都懒洋洋地睁着好奇的眼睛俯视两岸,远远里,蓝色的奇峰在天空画出严峻的侧影,上面矗立着废圮的古堡,现出一些瘦削儿古怪的轮廓……也正是家乡这些美丽的景色给了他创作音乐的灵感。
  我对于贝多芬深深的佩服,是因为他有强大的意志力与忍耐力。不论是在小时候被逼着练琴还是在成年后听力下降的情况下,他都从未放弃过奋进。
  自幼贝多芬便显露出他的音乐天赋,也被父亲很早洞察出来,为了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四岁即开始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常常是被钉在洋琴前或者和一把提琴关在家里辛苦地练琴。少年贝多芬用他强大的意志力在生活的压迫下、在困苦和磨难中,一步步坚强地向前走、一点点地成长起来!十一岁他便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便当上大风琴手、十七岁便做了一家之主!
  在自私、虚荣的朱丽埃塔背叛贝多芬并于两年后嫁给了一个伯爵的情况下,贝多芬却依旧创作出了《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1806年5月贝多芬在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而重获爱情的美好情况下,又创作了一系列如《热情奏鸣曲》、《第四交响曲》等伟大的作品。但不幸的是,之后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未婚妻又嫁作他人。面对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面对生活的苦难,他没有屈服,依然创作了《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光荣的时节》、《第九交响曲》等杰出作品,并以自己的独特的风格扭转了当时维也纳音乐轻浮的氛围。
  贝多芬的创作构思宽广、形象宏伟、感情深邃、对比鲜明。尽管贝多芬和海顿及莫扎特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仿佛并不属于同一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而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种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不要忘记真理”,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宁可困窘到每天为面包钱而到处奔波也绝不向王公贵族脱帽虚伪地行礼。贝多芬之所以能成为让众人喜爱的伟大音乐家,我认为他不仅是在用音乐来抒发自己对世俗社会的不公及种种生活现象的感受,更重要的是作为音乐家他虽不能像军人一样为和平自由而驰骋疆场,但他却能用自己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奋斗。
  傅雷曾说:“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的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其实贝多芬听力下降从1796年便开始了,而令我们惊讶的是他的大部分杰出作品都是在他耳聋后所创作出来的。
  近日重读《贝多芬传》,不由得又一次被他那顽强不断奋进的精神所震撼,望望立在校园里刻有“公勇勤慎,诚爱兼廉,求真求确,必遂必专”的石碑,疲惫的情绪一扫而光,心中全然一股拼搏向上的激情!
  在生活的航行中每个人都不会一帆风顺,但我坚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想,我们在为心中的理想打拼时,在为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时,也应拿出些能坦然坚定地面对不顺和坎坷的贝多芬精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