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谨的治学态度,鞭辟入里的分析,令学子受益匪浅。近日,著名化学家、中科院院士查全性教授为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众多本科生、研究生带来了“论科学创新”的学术报告。
“生逢盛世,大有可为。”查全性从政治经济和科学教育两个方面,说明我国大学教育和科研水平有望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高度,同时,他也指出了科学技术层面的诸多不足。
“科学创新至关重要。”查全性认为,当前技术落后并不是物质条件缺乏,而是原始创新力亟待提高。要克服现今一些科学论文重量轻质的问题,努力将创新的思维代替纯粹的物质条件。科学技术的创新将使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更准确、更深刻,并能更有效地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其核心是思想的创新。“年轻人肩负着祖国复兴的伟大使命,在高科技领域应该努力学习掌握关键技术,即使在和平年代大学生也要有所作为。”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针对学生实际问题,查全性建议,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不仅要学习前人总结的知识,还要突破传统和定势思维,不拘泥于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努力发现科学领域的未知角落;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对已经解决的、未解决的问题不时梳理,并经常回顾;善于分析,实事求是,刨根问底,有意识地培养科学思维习惯,分清已知与未知的问题,并善于把客观问题转化成科学模型;争取外部条件。客观环境的熏陶也很重要,尽量多接触善于动脑筋的人或团队,尤其是年轻学者更要珍惜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交流的机会。“科技人员在全身心投入创新的同时,也要关心天下大事,因为科技创新对人类进步也存在局限性,诸如环境、能源等问题不能单靠科技创新解决。”他忠告大家:“一定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科学规范和道德准则,严禁弄虚作假。”
“如何看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化学的发展路线?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怎样才能进一步发展?”互动环节,一位学生发问。查全性重点就解放初期、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三个时间段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我国同国际科研水平之间的差距主要缘于我们利用先进仪器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 就“如何看待实用型和基础研究型这两种科学成果的意义和价值”这个问题,他认为,任何一种科学成果的意义和价值,都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和现状。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得不将精力主要集中在应用型和应用基础研究。应用型研究主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应用基础研究是针对某些特定应用的机理及变化,使我们对这些应用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科学的发展程度是很难估计的,对于哪些成果有用,哪些没用,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出结论。”在这种情况下若想做更基础的研究,就得主攻那些进一步研究可能会带来实际用途的研究,否则国家很难向基础研究提供物力、人力支持。
报告结束后,物理化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高浩然坦言在接触更深层次的化学科研时有过困惑和迷茫,“查院士坚定的信念、创新的精神和斐然的科研业绩,将会成为我以后学习科研的动力。”
相关链接>>>
查全性,著名电化学家,近50年来一直从事有关电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迄今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200余篇科学论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从事光电化学催化、高比能锂电池及生物酶电极研究,并创建了适用于研究粉末材料电化学性质的粉末微电极方法。表面活性剂吸附规律、电化学催化等工作于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所著“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是我国电化学界普遍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
他认为科研人员有必要打好基础,掌握文献与当今动向,而且要“活到老,学到老。”他强调,“站在科学巨人肩上, 自卑和退缩是创新的大敌,心态浮躁不利于创新。”要想在科研上有所突破,首先必须对已有的科学体系和当代科技前沿了如指掌。就科学工作者本身而言,要摈弃杂念,专心致志于创新活动。
虽已84岁高龄,但为了培养下一代,查全性仍然关注教学科研工作,关心学生学习生活。他以身作责,为人师表,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作风,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风尚起到了楷模作用,也为新一代教师做好教学工作树立了榜样。他说,导师指导学生的职责并不仅在于帮学生发表两篇论文以取得毕业答辩资格,还在于在指导学生完成科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治学兴趣、方向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道德水准、人格魅力感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