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新生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漫谈
教育科学系渠东玲


  莘莘学子告别紧张压抑的中学,进入憧憬已久的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新的教学模式、新的人际关系、行为规范、人生定位以及新的成才要求等,或多或少会产生各种矛盾与心理冲突,大学新生要较快较好地度过适应期,我们建议新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心态的及时调整:
  一、消除理想与现实脱节所造成的失落感,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未进入大学之前,许多同学对社会现实和大学了解甚少,几乎所有学生都把大学想象成美好的象牙塔和自由乐土,来到大学后马上产生一种 “船到码头车到站”、“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盲目乐观情绪,出现“理想间歇期”,造成一种暂时失去目标的心理危机,同时又立刻发现楼房不如想着得新,教室不如想象的宽敞明亮、设施齐全;自己也不如想象的那样出类拔萃,不再是尖子生,不再当班干部……这一系列现象的发生,使学生本人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对此,新生首先要逐步接受自己成为大学里普通一员的事实,能够接纳自我,恰当地评价自我,发挥并加强自身的长处,克服弱点,发展自身,获得自信,减轻心理压力。同时,对心目中的大学进行调整,使其回归到现实中,重新确立在大学的学习、奋斗目标,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解决独立要求与依赖性的矛盾冲突,培养独立生活学习能力新生多为独生子女,社会经验缺乏,自立、自理能力欠缺,有的对集体生活不适应,还有的对语言环境、气候饮食以及课余生活不适应,必将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身心健康。所以入校后,新生首先要树立独立意识,逐步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如合理安排作息,学会自主理财等。同时,由于大学的知识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更大的自主性、较高的探索性、相当的多样性、课程难度较大、对自学能力要求高等特点,而刚入学的新生大多还带着中学的学习观念和模式,一下子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要求,进而产生一种困惑心理。为此,新生除自己积极调整外,还应主动寻求外部支持,如向老生请教,向老师反映,取得老师的理解与帮助,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学会独立思考问题。
  三、学会与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新生人际关系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师生人际关系问题和异性人际关系问题。第一,新生进入大学后,面对人生经历、生活习惯、性情脾气、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的新同学,找不到新的合作群体而产生孤独感;第二,人际关系的冲突。这种现象多发生在独生子女身上。在交往中,对别人过分苛求,自己却做不到,有时无端猜测别人,造成双方冲突;第三,人际关系失调。这种现象往往发生在性格特点较偏激、任性、难与别人相处的人身上;第四,大学的同学都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文化背景,在价值标准、兴趣爱好、生活习惯、语言上都有较大差异,他们虽然有强烈的交往需求,但又表现出一定的闭锁性,产生拘谨、退缩和惧怕心理。所以,新生在入学后要学会用“尊重、互助、坦城、宽容”的原则去与人交往,处理好与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讲究方式,懂得礼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时善于把自己的心里话讲给别人听,把自己的问题拿出来与别人共同探讨。当与同学发生不快和矛盾时,应通过换位思考,来冷静处理。要关心热爱集体,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间的关系,建立较强的团队精神。
  四、掌握自我调节方法,主动寻求外部帮助入学之初,面对很多优秀的同学,以及对所学专业逐渐深入的认识,一些学生出现自我评价不客观、理想与现实不协调、自我发展的目标模糊等心理问题,所以,大学新生要掌握一些心理自我调节方法,例如认知改变法、合理谈话法、重新评判法、升华领悟法、转移法等,还可以积极参加各种科技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在活动中体验集体的力量和温暖,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长处,获得自信。如果心理问题长久不能解决,则应该寻求老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