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上期)晨7:40分,车停稳在沈阳北站。两边灰灰的建筑彰示着老工业基地曾经的荣誉,电台里“振兴东北,沈阳先行”口号的宣讲,都提醒着人们,这里为了新中国奉献了多少。
一出站门,那厚得踩上去不见鞋面的雪,迎接了我。今冬见到的第一场雪,就是沈阳的漫天飞舞了,灰白的天空不是很高,但纷纷扬扬的白絮,阻碍着人们的视线。几乎没有风,雪均匀的铺在地面上,积厚一层再积一层。天气预报说,明天有中雪和最多10度的降温,对一个刚从山东来访的人来说,会厚的怎样,冷的如何呢?
饭后,踏着柔柔的感觉,蹒跚在沈阳市中心,东问西打听,到了太原街———沈阳商业繁华区,还是因为雪,人不是想象的那么多。在新华书店,购得两本书,一是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的《清贫的诗意———正在消失的游戏》,为历史细节丛书中的第二本,书中详细记录了100种童年游戏,配上图画,读来酸甜苦辣涌上心头,正如书中后记所言:“在孤独的时候,游戏或玩具是陪伴我们度过漫漫长夜的最忠实伙伴。”另一本是天津人民出版社的埃·奥·卜劳恩的《父与子幽默全集》,这可是找了不少时间和地点的书啊,在这里也只剩一本了,返回入住的金城宾馆,一口气就翻了不少,虽然好多都看了好多遍,读来还是不释手的。
一只胖胖的鸽子停在屋外的窗沿上,隔着双层玻璃,其肤色看的真真切切。外面白皑皑一片,这里因为气温高没有堆雪,它来觅食,还是看望远来的我呢?刚才在街上,穿着严实,用手堆一个雪球,好像回到童年的时光,真是挺有意思:踩雪———游戏,父与子漫画———窗外好奇的鸽子,多少年了,没有这种闲暇和情趣了。经过大雪的清洗和覆压,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故如月光下的铅华褪尽,久违的童年的欢笑叩击着正在世俗和庸化的心扉,唤醒着曾经的理想和梦。
沈阳到大连的T452次列车,同轿车的感觉,不到4个小时稳稳停在大连站。渐进这个与时尚同名的地方,那期待的迫切被路两边的绿、高楼的美、路上的净满足着。山地就是地基了,弯弯却平坦的道面,高耸的建筑群和犬牙的别墅让人不自觉的想到青岛。-4℃~3℃的温度,不感谢大海又能向谁致意呢?
与大连的招摇相比,大连医科大就静谧得多了,校门在众多别致的建筑群里显得毫不起眼,不大的院落,宛如处子般卧在一山腰处。成排的楼隔的太近,唯一使人注目的是去向招待所后的松树林,这个季节还绿着,但已远不是郁郁葱葱了。三三两两的学生走在两侧的公路上,那种精神和气质也是具备了海滨城市的性格了。
晚饭回来,泡一杯热茶,端坐于桌边,回想刚刚观得的大连夜景,各单位全都是透亮的围墙,各具特色,和大都市风格的灯饰闪烁于山城的顶、腰或者脚下。耳边传来隆隆的轰鸣声,那又是它的名片内容之一———有轨电车,在宽阔的主街上,两道或三道铁轨并行,疾行的电轨车时时穿梭,漂亮的花园城市,价值自然不菲,晚报的广告版,几乎全是售房,几万到几十万不等,这就是美丽了,美的很多是无价的。
美好的不仅是外壳,行人的面貌也是不同的,引领着北中国时尚命脉的城市,魅力颇盛。1899年开埠的码头,承载着近现代中国史的沧桑,同事极力劝着去旅顺的日俄监狱去参观,那种饱含中国人耻辱的地方,还是不去看的好。到大连就是看广场呀,为什么不呢?信步于星海广场,感受现代化的广阔和大海的吟唱,那种洁净和以人为本,以绿为基,以美为则的追求,折射出大连高贵的品格和典雅的躯体。旁边的居民楼,据说是1万元/平方米,这种天价反映的是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和人之性的向往的基点。
从大连医科大沿海西行,则有大连理工大、东北财经大学、大连海事学院等一系列高校,这次是不能成行了。这边基本上不是繁华区,离火车站也比较远,听说那里才是华丽和富贵的中心。这里离老虎滩、圣地海底世界很近,在星海广场,叫劝1元到达的车辆是不停穿梭于身旁的。
在广场上,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就是百年建市雕刻,位于广场中央偏向并直直伸向黄海,那是多少人脚印的印模呀,青铜浇灌的方石样的铜基,印上婴儿、儿童、少年、老人、男人、女人的脚印,有整齐的、有歪斜的、深的、浅的……这就是此城市对历史的解读吗?
12月7日,国内第一面由一个城市书法家和书法作者操笔书写历史名人吟咏本地区的诗词作品,并刊刻成“碑”的“大连词墙”在此城的百合山庄落成,其创意者称之为“传统文化需要捡拾传承”,这就是最早开放城市的文化心态吗?马克思告诉我们: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改用一下:是否越是开放的就越会保存传统是大连市给我们的最佳启示呢?与那些拆着民族的根基奔向世界的城市和策划者相比,大连又走在了前列。这就是开放城市:永远高昂着自信的头颅,纳百川千地之文明为己所用,成万世风流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