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杨春波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主体是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社会进步中最重要的主体力量,离开了人,发展就无从谈起。大学生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因此,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学生基本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科学发展观更加立体、更加辨证、更加全面地诠释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指智力的发展,还指能力的增强;不仅指知识的渊博,还指知识的创新;不仅指身心的健康,还指素质的提高;不仅指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还指让每个大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使整个大学生群体的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如何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问题已日益引起国人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焦点。人们对大学生的素质有许多不同的论述与概括。综合大多数专家学者的意见,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是一个人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鉴别力、政治思想觉悟等的综合表现。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忠于国家和人民,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道德境界。
2.道德素质道德素质不仅对大学生的生活起着导向、规范、激励的作用,而且对大学生走向社会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应包括: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做模范公民;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他人和自身利益的关系;具有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具有优良的个人道德品质,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具有较强的道德判断力和选择力,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来。
3.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大学生迎接科技革命挑战的必备素质,也是未来获得谋生手段和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应具有广博的知识,扎实而牢固的文化素质基础,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健康的审美能力;能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能正确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和把握自己的未来。
4.业务素质业务素质是大学生在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我们要通过不断创新教育思想,调整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使学生具有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和本学科业务相关的各种知识处理和解决业务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基础扎实、知识丰厚、能力全面、勇于创新、素质优良,具有高业务素质的新型人才。
5.创新素质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冲破各种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要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积极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
6.身体素质为了能承受未来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各种艰苦环境的考验,大学生必须具有健壮的体魄、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才能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
7.心理素质现代社会一方面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使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有关调查显示有15%—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对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8.法律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形势下,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依法进行。作为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有较高的法律修养,知法懂法,自觉地按照法律的要求从事自己的业务活动。同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维护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性现代社会是一个渴望发展、渴望和谐的时代。和谐社会,人和为先,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只有实现了人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从大学生层面看,就是对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呼唤。大学生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现时代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体现和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大学生既是大学的主体,也是社会的未来骨干,其素质发展是否和谐,不仅影响和谐校园建设,也将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更需要高素质的建设者。大学生作为其中的骨干分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未来先进思想、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因此,作为肩负培养高素质人才任务的高等学校,要以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自身的实际,尽一切可能让学生的天赋和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不断探索适应大学生和谐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模式、新评价标准,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养、人文素养、精神境界、社会责任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得到和谐的发展。只有实现了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学生发展素质的可持续性科学发展观指出: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人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立足长远并坚持对自身不断超越的发展思想。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一样,也存在着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持续发展与间断发展、缓慢发展与快速发展的状态。社会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人必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由于受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等方面的影响,目前不少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常以自己的观念和标准衡量他人与社会。在学习上,重应用学科、轻人文学科;重专业课、轻基础课,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在择业上看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有些大学毕业生不能与时俱进,知识更新和能力发展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后劲不足。知识分子身心健康状况堪忧。在查处的腐败案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各种犯罪分子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比例也在不断攀升,特别是高科技犯罪,绝大多数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有些甚至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这些问题,不仅反映出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也反映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严重缺失,严重制约着大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因此,高等学校要大力开展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促进大学生持续发展。要把关系到学生长远发展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基础知识、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国际化意识、身心素质等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作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使学生打牢思想与知识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切实把学生的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并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最终与时代同步发展,成为时代发展与进步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是大学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的发展素质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把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理念,就一定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为卫生管理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