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清明》诗的故事韩达夫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千古名诗,中国的读书人每当提及莫不出口成诵。我读此诗,始于60年前读小学的时候。从此以后,每当杏花开放春雨绵绵的清明时节,我总会出声不出声地背诵起来。在以后的读书看报中,我才发现此诗绝非雨中行人的小景随记,而是杜牧人生中一段悲欢离合故事的酿造。其情凄凄,其意楚楚。
  《清明》诗是晚唐诗人杜牧就其妾程氏所唱琵琶曲改写而成的。当年,杜牧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市)任刺史,有一官妓程氏,体貌秀美,很为杜牧喜欢,遂纳为妾。程氏对杜牧的人品文才更是崇拜,为使杜牧欢心,她以自己擅长的歌舞奉献于杜,两相爱慕,其乐融融。
  唐会昌四年(即公元884年),旧历九月,杜牧由黄州调池州任刺史,这时候,程氏已有身孕。按照惯例,杜牧可将程氏纳为偏房,便可随迁,可他过于惧内,不敢作纳,而又不忍舍弃,故安排程氏稍后起程,并约定在池州城西一百里许的杏花村相会。池州在黄州东约八百里处(现为安徽池州市),所以他让程氏在池州西与他相会。程氏登程,正是秋雨绵绵,泥道难行,经多日跋涉,终能与杜相会于杏花村。程氏见到亲人,喜泪潸下,手持琵琶为杜牧唱了一曲。曲词为:“秋雨绵绵愁煞人,路上行人欲断魂。辞别酒家问牧童,何处才是杏花村?”
  相会之后,杜牧总觉不宜让程氏把孩子生下,便在池州所属之石枥县长林乡找了个绅士,名叫杜筠,使之成为夫妻。次年,即唐会昌五年(公元885年),正是清明时节,程氏生下一子,取名“阿宣”。杜筠甚为喜欢,便请媒人杜牧前去长林乡喝喜酒。杜牧借机写了《示阿宣》一诗,暗中交予程氏,以喻隐情。其诗曰:“一子呶呶夸相门,宣乎须记若有人。长林管领闲风月,曾有佳儿属杜筠。”长林道喜之行,正值杏雨绵绵,此情此景,使他油然忆起了杏花村与程氏相会时的琵琶曲,胸中顿起波澜,强压忧伤;借助酒力,改曲为诗,这就是名垂千古的《清明》诗的由来。在当时贺喜席上人听来,这是一首生动美妙的“清明”佳作,而在程氏心中所引发的,则是难以言表的凄楚之情。
  爱情无价,亲情悠悠。《清明》诗问世仅有七年(公元852年),为人们所敬爱的诗人杜牧就去世了,年仅49岁。之后,于每年的清明节,程氏借着上坟之机,暗暗为客死他乡的情人杜牧烧纸敬香,以寄哀思。可是阿宣一直不求上进,30岁仍是布衣。这年杜筠病逝,家中困难更甚。处此无奈之际,程氏将暗藏已久的《示阿宣》面交阿宣,并坦述了从黄州到石枥与杜牧的隐私隐秘,这使阿宣弄清了身世,受到了激励,从而奋发学习,考中了进士,后升任翰林院大学士。这个出过《唐风集》、闻明朝野的大诗人、大清官阿宣,若在史文书中找,不易找到。你去找“杜荀鹤”,就很易找到。杜荀鹤年迈之时,倍加思亲,便寻生父生母幽会之处池州杏花村临湖山中,建造了别业(今称别墅),隐居而终。后人称其舍下的那片水域为“杜坞湖”,人们将《杜坞渔歌》纳为杏花村一道美景。
  诗曰:岁月悠悠杏花村,清明时节雨纷纷。
  杜牧程氏知何去?
  唯见《清明》传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