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书径香尘】与书为友———写在“世界读书日”□杨晔


  什么是书?是一叠印了文字的纸,是有作者有出版社的商品,还是有题目有章节的著述?对每个人,学校教材是书,漫画小说是书,社会交往甚至也是一本书。书,对人类而言,更像是一种有关系的对象。当房间只剩下你,当鲁滨逊站在未知的岛上,当莎士比亚面对落幕的舞台……某件最可亲近的东西,将在心灵澄澈里显现。这样一件东西有益、真诚而且永远,那就是书。
  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这些非常的举动不是来自强盗、自虐狂和吝啬鬼,而是来自读书人。凡是把书籍当成朋友的一类人,我们就这么称呼他。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父母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成长,把这位朋友送到我们跟前,看图识字和童话故事,就这样在孩子们最初的脑海里游动。
  从那时起,我们身边就多了这样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有时能让人激动难眠:哲学家康德一辈子作息规律,只有一个晚上熬了通宵,那是他在读卢梭的《爱弥尔》。
  但是,和书做朋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宋代的苏轼一本书要读八遍,他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八个方面把一本书反复地读,最后当某天需要时,他就能做到“八面受敌”应之有备。而从小得不到父母教导的孔丘,非常刻苦地阅读厚重的竹简,连穿竹简的牛皮都磨断了。
  和书做朋友,就得认真对待这份友谊。为了考试而读书,为了功名而读书,为了炫耀而读书,这样的交友之道往往只能交到“酒肉朋友”。在考试之后,功成名就之时,夸夸其谈之际,你与书的友谊往往也就进入尾声。死记硬背的那些东西很快忘记了,高高在上的时候摔下来往往特别疼,徒有其表的人被遗忘得特别快。与书为友,你得时刻怀抱敬畏的心理,“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些都是很多读书人坎坷的经验总结。想到有些书我们的曾祖父也曾捧读吟诵,就不由我们不敬畏。
  与书为友,可以让人获益匪浅,脱胎换骨。但书始终只是你的朋友,不能取代你,无论何事都以书为准,那就和供奉观音菩萨没有了两样。世界上从来没有把朋友拿来供奉的交友之道。
  对某些人而言,朋友有优点也有缺点,所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著书立说更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东方的孔子、西方的苏格拉底一辈子没有写过一本书,他们的学生把他们的言谈编成《论语》和《对话录》,让后世的读书人能了解其中的道理。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媒体报道了温家宝总理对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关注,其实不管是否节日,我们人类都是一天也不能少了“书”这个朋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