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申克的救赎》,影片故事情节很简单, 充满了好莱坞的传奇色彩:被诬谋杀自己的 妻子及其情夫的银行家安迪被判终身监禁来 到了肖申克监狱。他的与众不同引起了黑人 囚犯瑞德的注意并最终结成了很好的朋友。 安迪总是沉默寡言并尽可能地维护自己作为 一个正常人应该保有的一切,比如,搜集岩石 的爱好等等。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用自己 丰富的金融知识帮助狱卒们“合法”地逃税, 甚至帮助典狱长洗钱,以此换得一些对囚犯、 对自己稍微宽松的待遇。他甚至不厌其烦 地给州政府写信,并在几年后得到了回 应———州政府向肖申克捐赠了图书、唱机、 甚至史无前例的监狱图书基金———每年 500 美金。然而安迪终于从一个新来的囚 犯那儿得知了自己妻子被杀的真相,当他 向典狱长提出申诉的要求时却遭到了粗暴 的回绝。因为此时贪婪的典狱长已将安迪 当作自己谋取暴利的摇钱树,他甚至不惜 杀掉那个知情的囚犯从而将安迪永远地留 在肖申克来满足自己对于金钱无止境的贪 欲。安迪对于法律公正的幻想破灭之后,终 于不动声色地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在 一个月黑风高、雷电交加的深夜,安迪成功 地穿越了自己十九年来挖成的秘密通道, 重新获得了自由。
这部电影我从高中开始足足看了五 遍。情节简单而引人入胜,而最终吸引我 的,是这部电影情节之外的东西———那种 具有象征意味的对于人性的探讨,自由与希 望,生存或死亡。
安迪在肖申克的生活是令人震惊的,在 最初两年的地狱一样的生活中,安迪必须象 一只机警而又无辜的野兔面对狱中性变态者 的骚扰,每一次都被折磨得遍体鳞伤;而随即 命运又戏剧般地向他展开笑颜,因为他可以 满足狱卒们的贪欲而获得了肖申克最大的特 权,摆脱了性变态者的骚扰和狱中的苦役,体 面地坐在办公桌前,象真正的银行家一样打 理着狱卒及典狱长的金钱。
我就想,是什么样的定力让安迪从容、坚 忍地经历近乎天壤之别的两种境遇,却从不 因此放弃或改变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和决心。 也许正如梭罗所说:“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 这就决定了他的命运,或者说,指明了他的归 宿。”
安迪始终带着一种含义不明的表情,沉 默却意志坚定,机敏过人却从不无谓地冒险, 这似乎是人类赢得生活这场战争所必须具备 的全部的品质。无疑他是理想化的英雄,他代 表了人们遭遇逆境时对自己的期许,并努力 地自我救赎的人们!
当绝大多数囚徒早已麻木,失去了对自 由的渴望的时候,安迪的内心世界一直坚守 着自己最初的坚持,那就是对外界自由生活 的向往,也是出于内心对自己无罪的认定。二 十多年的监狱生涯非但没有泯灭安迪内心深 处的希望,反而让他在浮士德的积极进取精 神上,又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更深的领悟。在和 时间面对面的日子里,安迪的希望使他没有 在日复一日的例行公事中迷失自我,而是默 默地构筑自己的精神王国,寻找着灵魂的出 路与家园。他坦然的接受命运的垂青或厄运 的降临,冷然面对生活的捉弄。
肖申克,当你走进这个地方,转身门闸锁 上,你才明白这是玩真的,眨眼间,一生就毁 了,只留下无穷的悔恨,你不知道自己会在这 里待上多久,也许也将忘记自己已在这里度 过了多少岁月,恍惚瑞德说:监狱是怪地方, 起先你恨它,然后习惯它,更久后,你不能没 有它,这就叫体制化。当长久地嗅不到阳光的 味道,当时光和生命已经不再有价值的时候, 便无所谓希望和失望,在大多数人中,他们只 是无精打采地在场地上消磨时间,在一日将 尽时,垮着肩膀,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牢房 去面对另一个无尽的夜,这便是坐牢的心态。 不同的只是安迪,他似乎披有一层隐形外衣, 抬头挺胸,脚步轻快,随意地接着石子,走得 优雅而惬意,就像在公园里散步,阳光中扬起 脚边的阵阵灰尘,就好像,好像一个自由人。 记得典狱长说:“把信仰寄托给神,把贱命交 给我。”
瑞德说,听我说,朋友,希望是件危险的 事。希望能叫人发疯。重重挤压之下的牢狱里 呆了三十年的他的确有资格这么说。因为从 进来的那一天起,狱长就说过,“把灵魂交给 上帝,把身体交给我。”除了他能弄来的香烟 和印着裸女的扑克牌,任何其他异动在这个 黑暗的高墙之内似乎都无法生长。
然而安迪告诉他,“瑞德,希望是件美丽 的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美好的东西是永 远不会死的。
于是安迪能够用二十年挖开瑞德认为六 百年都无法凿穿的隧洞。当他终于爬出五百 码恶臭的污水管道,站在瓢泼大雨中情不自 禁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 在暗夜中打了一道夺目霹雳。亮光之下,我们懦弱的灵魂纷纷在安迪张开的双臂下现形,并且颤抖。
正如所料想的,安迪最终走了,有些鸟儿的颜色太鲜艳了,它们是关不住的。
庸常生活里的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习惯了先说“那不可能”,习惯了没有奇迹,习惯了,习惯了。可是正如《飞越疯人院》中说的那样,“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试着怀揣一种希望,留住一些信念,在它们丧失殆尽之前。它们也许无法最终实现,也许无法让我们更有意义的活着。
而更多的人在这二十年里做的是什么呢?习惯,成自然。正如瑞德说的: “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 你习惯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 不依靠它而生存。”
随遇而安,但绝不随波逐流,这就是安迪 的原则。
这部影片何尝不是在探讨一种生活的态 度,一种做人的准则呢?当你面临被“制度化” 的时候,你该怎样选择?是顺从于改变,还是 坚持自己的方向?
套用影片中的台词:是忙着活着,还是赶 着去死?
心怀希望是一件好事,也许是最好的事, 心怀希望就永远有希望。既然你已经走到这 儿了,就再走远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