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今天,你上校内网了吗?从迷恋到冷淡的理性认识


  陈静是某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和许多大学生一样,每到周末的时候她总会去网吧泡上几个小时。而在成功登陆QQ之后她的第二个动作便是打开浏览器迅速输入校内网的网址登陆自己的校内主页。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说,这样的上网步骤几乎是相同的。校内网的迅速走红已经不再具有任何争议,相当多的大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校内网作为展示自己的个性空间及联系同学的网络工具。走在校园的小道上,或是在教室里,总是不难听到有关校内的讨论:
  “你上校内了吗?”
  “你看我校内新传的照片了吗?”
  “某某成人气之星啦,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刷的人气,都一万多啦!”
  无论从校内网超高的注册量来看,还是从大学生们与此相关的讨论来看,上校内网似乎已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最初上校内,也是看周围的同学都在上才去注册了一个帐号,登陆之后发现确实不错。在那里能轻松地找到许多以前的同学,只要他注册了校内网。与同学间的联系变得很方便很经济,它的这种功能正是我所需要的。”陈静如是说。许多注册校内的同学也都是抱着和陈静一样的心态,把它当作一个与同学联系的工具。作为 SNS(SocialNetworkingServices)这样一个社会网络服务网站,校内网的最大的功能就是在于帮你运营你的同学圈。
  因此,有媒体称校内网是一个“按教育经历把用户凝聚在一起的网站”。
  除了便捷地联系同学浏览其主页,校内网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个性化主页设置。它的涂鸦版可以任由你设计你喜欢的主页风格,从皮肤代码到背景音乐,无一不彰显着自己特有的个性,在自我欣赏的同时也可以让其他同学都来分享自己的页面。而这也就大大迎合了现代大学生追求个性追求非主流的心理。
  这样看来,校内似乎不火都不行。
  然而,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像陈静那样热衷于校内。“我并不愿意上校内,也从没注册过。”一位名叫王磊的学生告诉笔者,“高考失败,我进了一所普通的大学,而以前一些学习并不如自己好的同学却去了非常好的大学。我不想上校内,不想看那些同学地址栏里风光的学校名称,也不想让他们知道自己现在的情况。”据笔者了解,在大学生中也有相当一大部分人有着和王磊同样的看法。他们大都因此不愿注册校内,面对校内如此众多的诱惑,他们选择了中国人赖以生存的“面子”,选择了逃避。
  除此之外,校内网要求填写真实的信息也成为其一大特色。从姓名、照片,到历所就读学校的填写,也无不体现着校内对真实信息的注重。然而,我们又应当怎样来看待这种真实呢?
  和其他交友网站一样,校内管理人员也无法判断用户信息的真实与否。注册者只能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填写信息。因此,也就不免有浑水摸鱼的人利用校内来作为窥取别人隐私的手段。
  “我们宿舍有个长得很漂亮的女生,就因为在校内上传了许多自己的写真照片,而受到陌生人的骚扰。”陈静坦言。由于填写了真实的信息,方便同学查找自己的同时也可能为另一些人的不良企图提供了便捷。然而校内对用户隐私的保护也是有目共睹的,只要你设置了只能使好友浏览自己的主页这一项,陌生人就无法再看到你所填写的信息。
  “你今天上网看我校内了吗?有人给我留言吗?”一回宿舍,李丽就迫不及待地问正在上网的舍友。
  很多有校内ID的同学有这样的感觉,刚注册校内的帐号的那段时间,几乎是天天想着上校内,只要一有时间就想去上网,只要一上网就想上校内。疯狂地搜索自己好久未联系的同学的信息,浏览他们的主页,或是看自己的留言版,又有人浏览了我的页面,回复同学的留言。而这样的状况再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逐渐冷淡下来。笔者宿舍就有这样一位舍友。刚上校内的几个月相当热衷于此,几乎每天都抽空跑一趟网吧,看看又有谁发了信息。回来之后也是整天眉飞色舞地讲述着自己的校内故事。然而,时间一久这位同学却不再那么迷恋校内了,更不再整天为校内跑去网吧了,偶尔的登陆也只是在上网查过资料之后进去看看,有同学留言回复一下,然后就关了。连日志都懒得写。
  与此同时,校内上还存在另外一些人。他们将校内当成了事业。
  笔者的同学曾经就碰到过这样一件事情,上校内网的时候有个人加他为好友,他以为可能是某位他忘了名字的同学就加了,于是便产生了下面一段对话:
  “你是?”
  “你连我都不知道,我可是大名鼎鼎的某某!”
  “某某?没听说过,是学校的学生干部吧?”我同学小心翼翼得问道。
  “学生干部了不起?我可是校内人气之星啊!我的上一个ID因为上传色情图片被封了,那个号当时可创下了相当高的点击量啊!”
  听了他的自我介绍,我的这位同学狂晕。
  这样一个小故事,也许能说明校内网被过度迷恋之后所造成了的不良影响。现实中也确实存在着这样的同学,他们同那些迷恋网络游戏并努力在网络游戏上充当英雄的人一样迷恋着上校内,希望自己能创下最高的校内浏览记录成为当之无愧的“人气之星”。于是,校内上的一些以充满了诱惑、挑战为题的日志、图片也就接踵而来了。这样的后果,不但远离了校内作为运营同学圈的工具的初衷 , 更 是 影 响 了 正 常 的 学 习 生活。 (学生记者 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