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关于浮山的人文联想——写在《浮山讲堂》出版之际

周海波


浮山与青大同在,也成为青大人生活、工作的见证,与青大诸多师生结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缘,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浮山以自然之象赋予青大园以清闲活泼的风格,又以厚重朴实之风格赋以青大内敛的学风。
  
《浮山讲堂》出版了。我有幸参与了本书的组稿、编辑工作,第一时间阅读学习了全部演讲稿。这对我是一次难得的重新学习的机会,如同又一次亲临“周五之夜”、“中国文化论坛”、“享读经典”等青大著名的学术讲坛,聆听各位论坛名家们的高论,那些激情四射、思想深邃、语言精妙的论说,一次次地震撼着我,如进行了一次既有风景又有名胜的精神旅游,让我感到了充实,感到了优美,感到了一种阅读的愉悦和激动。
  《浮山讲堂》以浮山命名,不仅是青岛大学坐落在浮山脚下,顺手拈来,而且体现着讲堂的一种学术追求和人文理想,是青大学人寻找大学坐标的一次集体努力。大学的成长与成名,往往是与身边的地标性建筑或自然物联系在一起的,未名湖之于北京大学、珞珈山之于武汉大学、之江之于浙江大学、大钟楼之于中山大学、小鱼山之于国立青岛大学,等等,都显示出大学地标的人文价值。大学地标是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那些富有个性的成就卓著的著名教授,那些发生在校园里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那些留在校园里仙风道骨式的身影,一次次地涂抹着那些自然地标,使之慢慢养成了大学人每天都与之相伴,或者常常出现在教授们的叙述、言说中,人们谈论起这些大学的时候,往往会提起这些大学地标或者以大学地标象征大学的形象。
  青岛大学虽然有着当年国立青岛大学的历史渊源,但是白云苍狗,斗转星移,青岛的发展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国立青岛大学的几经变化转移,也已是面目全非。几十年的发展变革中,新兴建的青岛大学需要有一处专属于自己的大学地标。青岛大学地处黄海之滨,浮山脚下,东望海上仙山崂山,西临佛教圣地湛山寺,青岛大学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风景名胜、人文历史,使青岛大学从建校之初就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青岛大学也如她所处的这座城市一样,需要深厚的人文基础,需要拥有专属于自己的人文坐标。近年来,我在诸多青大学人有关浮山的文章中,读出了一种努力,一种追求,一种寄予未来的人文理想。浮山非名山,无崂山之仙名,也无湛山之历史,既无名贵树木,也无独特风景,既无动人之传说故事,也无名人游历之仙踪,极为平常。但是,这些年来,青大学人对她的阐释却越来越丰富生动,越来越赋予她一种文化的品格。一些喜爱浮山的老师,或赋文写诗,或作画摄影,从不同的角度,对这座名不见经传的浮山给予叙述、描写,或钩沉历史,或叙述故事,或描景抒情,浮山正以独特的身影出现在报端,出现在作品中。正如赵明先生在《浮山赋》中所吟诵的:“美哉浮山,奇哉浮山!尔之濒黄海,近名城,抱自然,拥人文,‘天’耶,‘人’耶?”赵先生提纲挈领,准确捕捉了浮山与大学之间的内在关系:“浮山书院,地接海山。海以涵智,山以弘仁。海魂山魄,卓尔不群。美哉浮山,大哉浮山!”浮山连接了青岛的东西南北、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陆地与大海、自然与人文,浮山之厚实雄浑,浮山之素装朴实,成就了青岛大学一派新的气象。浮山与青大同在,也成为青大人生活、工作的见证,与青大诸多师生结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缘,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浮山以自然之象赋予青大园以清闲活泼的风格,又以厚重朴实之风格赋以青大内敛的学风。浮山被人们逐渐认可和接受,从而逐渐被人们视为青岛大学具有象征意义的大学坐标。
  其实,浮山的文化品格并不是文人们几篇文章、几首诗就可以完成的,也正如一座大学文化内涵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里需要的是时间的养成,需要的是点点滴滴的积累,需要一个一个的人物,一个一个的故事,需要那些热爱这座学校,喜欢身边这座浮山的人们共同的培养。一座大学需要批判的精神,也需要创造的精神,文化批判是知识分子存在的方式之一,是大学校园里最为生动的景观,而文化创造则是大学校园里最为具体的文化积淀,其实,我在这本文集的约稿、编辑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这些学者们提供的演讲以及那些文情并茂的演讲稿,而更是在其中感受到了一种热情,一种追求,一种责任,一种对青岛大学的关心和热爱。或许那些演讲的本身就是重建青大人文坐标的一种努力,一种方式。无论是“周五之夜”的讲座,还是“享读经典”的经典诵读,无论是“中国文化论坛”的谈古论今,还是浮山书院里朗朗的读书声和老师们的授课,都让人感受到校园里特有的温馨与充实。这里既有校外兼职教师,也有本校专职教师,其中不乏国内学术界的名家,也有活跃在校园里、讲台上的深受同学们欢迎的中青年教师,这些讲座以及浮山书院的课堂授课,点点滴滴,筑起了学校的人文厚度。在我刚接触学校的学术讲坛时,我就已经知道为青大园的学术建设与普及工作做出了不懈努力的一些学者,他们对中国的社会、哲学、法律、艺术等问题而进行的思考,显现着强烈的人文关怀。而在一期期的学术演讲中,我看到了一批学者为青大的人文内涵而进行的不懈努力。我在冯光廉先生的演讲中,读到了他对当代大学生的深切关注和满腔热忱。冯先生虽然从教学第一线退休多年了,但他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对青岛大学的发展,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他多次应邀在全校或者一些学院为大学生开讲,就大学生的学习方法等进行专门指导,我曾有机会聆听过冯先生的演讲,现在又有机会阅读学习他的演讲稿,更深切地感受到他的精神力量。侯尚智先生是我所敬佩的专家,我虽然没有机会亲自听他讲课,但我在他的讲稿中,同样会感受到他的演讲激情,他那高屋建瓴、纵横天下的学术气概以及他的演讲风度。张岂之先生、温儒敏先生、陈怡先生、李怡先生等,这些学术大家为青大带来了学术前沿的高端学术报告,带来了学术大家的风范,为浮山这个人文坐标竖起了应有的高度。
  如今,《浮山讲堂》作为而浮山书院课程纪录,作为青岛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成果之一出版改行,虽然因为时间仓促,还有一些不可避免的遗憾,但我觉得这部文集的出版是令人欣喜的事件。我觉得她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曾经举办过的学术讲坛留下了纪录性的文集,留下了那些曾经站在学术讲坛上的各位学者们的身影,而且为浮山的人文内涵添上厚重的一笔,为后来的人们留下值得纪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