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造历程王令金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段论述,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实质、理论渊源、形成过程、历史地位以及显著特征。本文着重从其“形成过程”,作考察。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造提供了理论渊源。具体一点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造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造奠定了经济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即科学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造奠定了社会框架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整合并发展了这些理论,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条件20世纪50年代以来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社会和世界形势的变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具体一点说,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与巩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造奠定了政治条件;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工业化的起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造奠定了经济条件;毛泽东一代所探讨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造提供了理论先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出现的失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造提供了经验借鉴;世界形势的变化,即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和平与发展逐步成为世界形势的主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造提供了外部条件。在上述条件下,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酝酿产生从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到1982年9月十二大召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酝酿产生时期。在这一时期这一方面所作的主要工作有: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了祸国殃民的“四人帮”,结束了中国内乱的局面。1977年7月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的工作,给中国的振兴带来了新的生机。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弄清了是非标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问题,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造奠定了组织基础。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国之本。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基本思想。讲话还中肯地评价了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总结了建国32年来的历史,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稳定了大局,鼓舞了民心,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同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构建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框架。1982年9月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强调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由此,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建构从1982年9月十二大闭幕到1997年9月十五大召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建构时期。在这一时期这一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有:1983年1月,邓小平在与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指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要注重发展生产力,实行按劳分配,坚持改革开放。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1985年,中共中央又相继通过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随后,各方面改革广泛展开。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根本任务等重大问题作了明确规定。1987年10月,十三大召开。十三大报告首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进行了描述,内容包括十三个方面。1991年江泽民“七一”讲话又从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方面深入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理论等,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向新的水平。同年10月,十四大召开。十四大报告启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法,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祖国统一等九个方面作了全面阐述。1996年10月,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提,作为本项工作的指导方针。1997年2月,邓小平逝世。我们党给他以高度评价,其中指出:“邓小平同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同年9月,十五大召开。大会决定: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称为“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从1997年9月十五大闭幕到2007年10月十七大召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这一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有:1999年党员干部进行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内容的“三讲”教育。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中初步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2001年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进一步具体明确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其发展成为完整的理论学说。2002年11月,十六大召开,大会决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2003年6月,胡锦涛在全国抗击“非典”总结大会上,阐述了加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同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2004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同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2007年10月,十七大召开。大会决定将“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十七大正式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念。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式形成。
  六、结论总结全文,可以得出三条结论: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形势下的运用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二者相得益彰,良性互动。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被实践证明是博大精深的现实学问,是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将长期坚持,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本文原文18000字,曾获青岛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研讨活动优秀论文一等奖,在此作了篇幅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