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青春,以奉献的名义


  2009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招募报名工作于5月10日结束,共有来自全国1000多所高校的96785名应届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我省报名人数超过9000人,我校报名人数达315人。
  自2003年国家实施大学生支援服务西部计划以来,这些志愿者一直活跃在支教、支农、支医、远程教育、基层建设等各个领域,将自己的青春留在了西部,受到了当地人民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自2003年以来,我校被录取的青年志愿者已达60人,并涌现出了像郑祥林、李宪宝、刘军等一大批先进个人。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随着西部计划招募工作报名的结束,一次新的征程也即将开始,我们的志愿者也将踏上他们人生中的另一高地。等待启程笔者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么吸引着我们的青春如胡杨般根植西部?
  答案是如此的简单———只为那一片土地。
  “长河落日、羌笛胡笳……那一片奇藩异域,让我从小就萌发了去西部的愿望。”法律系的小刘说,抱着这个浪漫的想法,他参加了今年西部志愿者的报名。
  “我是去年在看到汶川地震的图片时萌生报名的念头的。”为灾区重建贡献力量已经不是一个或几个人的想法了,而是他们的共同心愿。据了解,在我校报名者中,有超过五分之一的人选择“灾区重建”这一志愿。
  “给自己一个机会”,这是来自江苏徐州的毕业生晓文的动力,“人生有很多就业机会,但服务西部却只有这一次,我不想给自己的生命留下遗憾。人生有很多的三年,我愿用我的一个三年去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从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知道,虽然他们志愿服务西部的原因各式各样,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祖国西部那片土地的热爱,对祖国疆土的热爱。他们在奔跑“在这里工作一年学到的东西等于在其他地方工作五年学到的。我深深地被那片土地上的人民的热情和感激之情感动,也时刻提醒自己:我是山东人,务必要严格要求自己,好好工作”,我校北川志愿者刘军在《给母校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会牢记母校领导和老师的教诲,牢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化思念和困难为工作动力,全心全意地为灾区,为坝底乡,为当地羌族同胞做出自己的贡献。”今天,西部还有那么多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校友,我们虽然不能见到他们,但是他们的工作喜讯依然不时地传递到我们的学校,传到我们的身边,感动着、鼓舞着我们。
  虽然每天都在奔跑,工作排得满满的,但是那些时间也是充实的,快乐的。在西部志愿者的心中,环境的差异,经济的落后这些问题早已经变得那么微不足道,相反他们已经融入了那片土地,融入了那种别样的风情了。他们卓越的成绩让我们所有的校友感到自豪,感到骄傲,同时也给了我们信心。归来与传递“付出爱心温暖的不仅仅是别人,而且还有我们自己。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你可以毫无顾忌地付出,而且这个东西不会因为你的付出而减少———这就是爱。”这是2003年第一批志愿者中毕业于我校生物系的郑祥林在参加 《焦点访谈》录制中的“志愿者日志”中的一句话。他在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石人子中学用自己平凡的事迹谱写了一曲不平凡的奉献之歌。
  在今年招募西部志愿者的宣传现场,他以自己的实际经历解答着同学们对西部的疑问,面对又一批对西部热血沸腾的师弟师妹,郑祥林欣慰地说:“一个人是一滴水,但是一代一代的人便如波浪,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郑祥林以他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我们身边做了一个榜样,他说:“西部是一个大舞台,在那里你的才能将会被发挥到极致;也是一个大家庭,在那里你将体会到各民族间的深情厚谊。到达西部后我们的志愿者首先要确立一个好的心态,少要求,多工作;然后多了解当地民俗风情和基本情况,主动寻找自己可以帮忙的地方,争取将志愿者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人总是在不断地磨练中成长,破茧成蝶。西部的生活是一种迥然不同的生活,西部的实践是一种全新的实践,是一次人生的洗礼,是一次生命的淬火。如何看待去西部对我们自身的影响,那要看我们自身怎么想,看我们追求些什么,看我们的追求是否对他人有益、对社会有益。
  “人事有代谢,世千有更新”,志愿之路一直在延伸,爱一直在不停播撒,志愿精神不灭,理想信念永恒。(学生记者 段伟 崔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