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战火纷飞 仁义天下———评电影《赤壁》(下)





  提及“赤壁”,人们大都会想到“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与磅礴。而导演吴宇森在电影《赤壁》(下)中用当代人的思维对“赤壁”做了新的诠释。
  影片《赤壁》(下)集中反映的主题为“施仁道者得天下”,这与“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天时”思维截然不同。导演独辟蹊径、打破常规,用大气磅礴的影视画面及动人心弦的感情脉络,向观众传达了赤壁之战的成与败并非谁占天时谁得胜,实为谁施仁道谁得胜的思想。
  在人物处理上,影片将曹军归为“功利主义者”,孙刘联军则为“仁道主义者”。在曹营盛行瘟疫这场戏中,曹操用木舟将病故的士兵推至江中,死去的战士携带的瘟疫传至孙刘阵营,想借此削弱敌军战斗力。近景镜头中,曹操残酷毒辣的眼神,冰冷的面孔,展露出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奸雄形象。而当孙刘阵营接到曹操送来的“厚礼”时,周瑜则表情凝重地吩咐部下将他们好好安葬。中景镜头中,周瑜哀伤凝重的眼神与曹操残酷毒辣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了曹操看重的是成败,而孙刘军看重的是天下苍生。
  当得知病死的士兵不能埋只能烧时,影片中凄婉的音乐响起,摇镜头俯拍平铺在地上的死去的战士,随即画面切换到火化死者的场面。画面中孙权及重要将领都在现场,表情沉重、眼神哀伤地注视着曹营的死士,此时影片传达出了东吴将领心怀天下百姓的思想。同时,画面与曹军中灯红酒绿吟诗作对的镜头反复交叉,借以讽刺曹操的功利主义,歌颂孙刘的仁道主义。
  影片最后,得胜的周瑜看着遍地的尸体,凄声说道:“大家都输了!”而曹操则怔怔地看着自己那面燃烧的旗帜,用眼神向观众传达出:“是我输了,输得彻彻底底!”孙刘军虽然胜出,但遍地的尸体告诉他们,他们在实施仁道主义过程中失败了。赤壁之战成了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整部影片意在引导人们思索到底是谁赢得了赤壁之战。在战后横尸遍野的镜头中,死去的士兵孙淑才这一形象屹立于画面中,向人们传达出,是天下百姓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他们不为曹操而战,亦不为孙刘而战,他们为的是生活的安定、天下的和平,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史书《三国志》记载,周瑜是赤壁之战的总设计师。导演将曹操与周瑜放在影片的主体位置,运用宏大的场面及高超的拍摄技巧,在展现故事内容的同时,不断给予观众视觉上的冲击,这是影片成功所在。虽然影片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瑕疵,但整体上圆满完成了“当代人看赤壁”的拍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