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立足地方特色 着力打造双语人才培养重镇——记发展中的西昌学院彝文系







  西昌学院彝文系在二十年来的办学历程中,坚持以生为本、以师强系的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立足地方特色,秉承民族传统,构建巩固彝族母语、强化彝汉双语、拓展彝英汉三语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以开发姿态、开明态度和开拓的精神,夯实基础,锐意进取,稳步发展,至今已培养毕业1320余名合格的彝汉(英)双语师资人才,为西南民族地区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专业建设不断创新根据四川省彝族地区基础教育对彝汉双语师资的迫切需要,1989年经四川省教委批准,在全川彝族聚居、杂居地区招收了30人首届专科彝语言文学班。1992年起在每年保证一个专科文科班的基础上,专科理科数理化实行“滚动式”设置专业招生,使彝文理科进入高校课堂,及时解决了各民族中小学数理化师资紧缺的问题。为了适应新的社会需求,缓解民族地区英语教师紧张的局面,2000年增设英语教育方向和彝族文化资源管理专业。2002年统一专业名称为彝汉双语教育,下设各方向。2003年成功申办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本科专业。2005年,彝汉双语教育更名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下设各方向)。2008年增设行政管理本科班,招收彝文加试考生。使专业建设从建系之初由单一民族单一专业,已发展成为现今包括8个民族学生及外国留学生在内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行政管理2个本科专业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6个专科方向在校生704人。其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于2008年被评为四川省本科高校特色专业。
  队伍建设日趋强劲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传、帮、带”、“内培”为主“外引”为辅等措施,使专业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趋向合理。目前,各专业教学队伍由彝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校内相关专业及专业方向优秀骨干教师和校外外聘教师三部分组成:彝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主要担任彝语言文学和人文学科方面教学任务,有资格和条件的兼任部分汉语和英语学科教学。由于各专业都实行双语教学,所以选择性地在校内外系中聘请优秀骨干教师担任用汉语、英语和数理化主干课教学任务。此外,还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博士生导师和双语教学专家为客座教授开展学术讲座。现有系内专任教师(包括具有彝英汉三语或彝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29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6人,讲师及助教13人;教师学历方面,其中博士2人,硕士8人,在读硕士生10人,本科9人。专职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省劳动模范、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省十佳青年教师、凉山州拔尖人才各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术带头人各2人,学院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人、优秀骨干教师3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各1人。
  一流的教师队伍成了民族师资之魂,一支彝汉英兼通的教师队伍,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依托各专业的教学改革任务,着眼于促进双语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教学内容的优化,致力于解决长期困扰我院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各负其责,各施所长,不断从总体上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在着力培养民族地区各行各业双语人才的同时,师资队伍自身建设也取得成效。2005年经四川省人事厅批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被授予副教授(副研究员)职称资格评议权,为今后进一步队伍建设打下了更好地基础。
  教学改革稳步实施确立“一立足两拓展”的办学目标定位即立足民族教育,拓展民族文化研究与开发利用培养,拓展地方行政管理人才培养。围绕以市场为导向,师范为基础,双语为特色,素质为宗旨,发展为目标的思路,在学生中加强彝汉英语言文学和其它文艺理论、师范技能教育,注重培养新时期民族地区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的。在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强调在智能和人格两个层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学生熟练掌握彝语言文学的实际情况,加大汉语教学和英语教学的比例,增设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英语过级与考研辅导、双语教学实践、彝族克智技巧等基础实践技能和素质教育课程,针对学生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实际情况,加大彝语教学和英语教学的比例,增设彝英情景会话、彝语方言辨析等实践课。推行“导师制”,选派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对具有比较扎实的彝汉语文基础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强化外语和人文学科理论知识指导。并利用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和特有的人文环境加强实践教育,培养民族教育、文化艺术研究、行政管理、新闻出版方面的人才。
  科研能力逐步增强彝文系教师历来坚持“上台授课,入室研究”、“一年站稳讲台,两年站好讲台,五年出好成果”的良好作风,坚持以科研促教学的原则;鼓励学生走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田野相结合的路子。目前,系内专任教师主持省级科研项目18项,院级科研项目9项,主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英合作项目2项。先后出版专(译)等著作13部,出版教材20部,公开发表教学和科研论文4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67篇),建成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1门。科研成果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骏马奖”1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评论奖1项,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四川省科研成果优秀专著奖、巴蜀文艺、四川省彝族文化“支格阿鲁奖”、四川省文学奖各1项;全国优秀彝文图书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项,四川省优秀图书奖1项。在校学生主持院级科研项目3项,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8篇,州级以上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106篇,部分学生加人了凉山州作家协会。
  就业工作稳中求进学生就业情况,不仅是学校的大事,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家长所关心的切实问题。但对于来自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要想让他们尽早融入现代社会,难上加难。所以彝文系始终把学生就业工作切实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在调整专业结构和增强实践技能比例的同时,从新生入学开始,领导亲手抓,加强就业指导,争取政策,邀请有关就业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开设就业讲座,逐步转变学生及家长的就业观念,倡导“先就业后择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思想,不断拓宽渠道,建立学生就业长效机制,面向“特岗”教师、“一村一名大学生”、“西部志愿”、“三支一扶”、国家公务员、省委组织部选调生、硕士研究生及州内外各县市中小学教师招考等开展针对性教育和模拟实训。2006年就业率达86%,2007年就业达89.47%,2008年就业率达94%(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本科班就业率为100%),被评为西昌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年度“先进集体”。
  彝文系历年来以“师范性、地方性、民族性、实用性”见长,为边远民族地区培养了“下得去、留得住、吃得苦、干得好”的各类合格的双语人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彝文系坚持以“学生为本,质量为根,特色为翼”的办学理念,在办学条件、建设水平、教学管理水平、教学改革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已达到领先水平,成为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师范教育中具有影响的专业。